幾天前在 Ted 上看到了本書作者蔣甲的演講《我從“被拒100天”學到的》,今天猛然間看到他的這本“被拒100天”的書,當即買下來一口氣讀完了,深受啟發。
作者蔣甲從自己幼兒園時候被拒絕的一件事開始講起,講到自己被拒絕之后的痛苦,以及此后很多年里這段痛苦的拒絕經歷對他帶來的消極影響。蔣甲從小到大的一個夢想就是要成為一名企業家,并且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成為一名企業家。在企業工作的那幾年作為銷售經理,雖然拿著高薪,但是他并不快樂,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害怕向領導提出辭職的請求,他知道自己會被拒絕,他也很不喜歡讓別人為難……辭職創業后,他遭遇了低潮期,這期間他在自己身上進行的一項“自我被拒絕”的挑戰,作者通過大大小小的被拒經歷向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直面“被拒絕”的魅力之處。
他從向陌生人借100美元開始,到提出讓甜甜圈店的店員為自己做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最終到幫助自己的妻子克服“被拒絕”,在夢寐以求的谷歌找到滿意的工作……
蔣甲將自己“被拒100天”挑戰的視頻記錄在了自己的博客中,大家可以點擊觀看:Rejection Therapy by Jia Jiang
正視拒絕
當我們害怕被拒絕時,會產生“恐懼感”,而恐懼是一種由基因控制的正常的生理反應。對危險物體的恐懼使得我們的反應時間比對無害事物的反應時間要短得多。我們的這種“恐懼”是所有哺乳動物進化出來的本能,沒有了對蛇的恐懼,被蛇咬傷致死的事件就會增多……
對拒絕的恐懼亦如此,很多時候當我們向別人提出一個請求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可以說是瞬間的反應就是“他會不會拒絕我”,進而通過我們經驗的判斷和思想的斗爭,最終才能確定我們是否能夠克服這種“害怕被拒的恐懼感”。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我們能更理性地看待“被拒”的恐懼感——這是幫助我們生存的本能,這種本能仍留在我們的DNA中。但實際上,它已不再是安全措施,而成了負擔。如果對拒絕的恐懼是個器官,那它就是闌尾,而不是心臟。
在發現拒絕的生物學原理之前,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跟怪獸打一場心理戰,但其實我們是在跟進化學戰斗,跟DNA戰斗。這場戰斗不止是心理戰,還是生物戰!
不要在別人拒絕之前先拒絕自己
當我們向對方提出一個要求時,我們更多的可能不是在想要怎么提要求,而是在擔心對方萬一拒絕了自己怎么辦,那樣自己豈不是很難堪,如果是那樣,自己要怎么應對呢?然后,我們的注意力就放在怎么去避免自己的難堪,而不是要求本身上,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在對方還沒開口拒絕自己之前,自己就先把自己拒絕了。
我去年應聘過零點研究咨詢董事長袁岳老師的助理,通過層層的篩選,最終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言又幾書店見到了袁岳老師。當時投簡歷就是試試看,根本沒想過自己能到最后一環節,投完之后就忘了。可當最終要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怯場了,我覺得自己肯定不行,袁岳老師一定會拒絕我,他這種大人物對助理的要求一定很高,我甚至覺得在他面前丟人是很失敗的……在去見他的路上我就打退堂鼓了,到了書店門前我也一直在猶豫,我堅信自己會被拒絕。我在創業大街從南到北走了不下十個來回,最終還是硬著頭皮進去了。
見了袁老師之后,很激動,也很緊張,因為怕出丑,當袁老師伸出手要和我握手時,我身子一前傾,沒想到背的肩包竟然甩了過來,把他的杯子打碎了……我完全懵了,當時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我只好一個勁兒地道歉……接下來的情況可想而知,本身就沒準備好,我又那么堅信自己會被拒絕,在心理暗示那么強的情況下,我表現的一塌糊涂,最終的結果肯定是被拒了。
其實我在投簡歷的時候已經給自己下了定義,自己一定會被拒,而自己仍然投了簡歷,其實是想著即使過不了,還有可能能見到這么一位大名人。在對方拒絕我之前,我早已拒絕了我自己。
轉眼一想,類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中太多了。當我要給一個我認為重要的人打電話或者約了見面的時候,我總是會猶豫很久才拿起電話或者是推開門進去,手足無措,口干舌燥……半個月前第一次去TMC參加活動我又遇到了這種情況,由于早到了半個多小時,我在樓下來來回回轉了好幾圈直到活動開始前五分鐘才進去。那種感覺特別煎熬,我早就想克服了,但是由于從來沒有正視過這個問題,所以每每遇到,依舊備受煎熬。
接收到第一個拒絕的信號就放棄,比把它拿出去,讓別人繼續批判它要安全的多,自己一下子拒絕所有可能,是最容易的,同時也是最愚蠢的。
當我們面對一些事情時,我們腦海里充滿了瘋狂可怕的結局,這種對拒絕的恐懼讓人害怕到不敢去行動,也讓人不敢真正地投入生活。
拒絕是主觀的,是一種觀點
多數情況下,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我們首先就是從自身找原因,會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被拒之后的反思是一直被提倡的,我們也一直都是這么做的。但我們應該明確一點,拒絕是一種人類互動,每一個決定中至少有兩個人的參與,拒絕的一方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忘記這一點時,也即把對我們說“同意”或“不”的人當成單一的機器時,那么每一次拒絕都像是一份控告書,每一次接受都像是一種資格認證,但這并不是實情。
這個世界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我們都有著多樣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個性、動機還有背景,我們對于同一請求的回應反映出的更多的是我們個人的特質,而非請求本身。
拒絕是拒絕者的觀點,它深受歷史背景、文化差異、心理因素的影響。沒有什么拒絕或接受是普遍的。
一個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對我們要求的看法,可能會被與我們無關的因素所影響,人們的觀點和行為可能會因為多種因素的作用而發生巨大改變,那我們又為何要把每個拒絕都看得那么重呢?這一簡單卻深刻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在情緒上接受拒絕,同時,也開始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人們做出的決定。
向心愛的人表白被拒絕估計是最難以讓人接受的拒絕之一。當我們被心愛的人拒絕之后,我們會開始從自身找原因,我是不是不夠高不夠富不夠帥,我是不是這不好那不好……然后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更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
感情本來就是兩個人情感的互動,當被一方拒絕之后,單從自身找問題很可能會找不對問題所在。對方不喜歡你并不一定代表你不好,感情是相互的,想想那些你自己不喜歡的人如果向你表白你會怎么做,就會釋然很多。
多關注請求本身
大多數情況下,對方拒絕我們其實是拒絕的我們的請求,而不是我們這個人。而我們卻傾向于認為對方是拒絕了我們這個人,而忽略了請求本身對于對方是否合理。當我們被拒絕時,可能很難分清這兩者的區別。實際上,我們如此痛恨拒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無法分清這一界線,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分清對方是在對請求拒絕還是對我們本人拒絕。
當我們暫時難以區分清楚地時候,那就先把注意力放在請求本身上,至少這樣被對方再次接受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請求太過分,是不是自己的態度存在問題……我們的溝通方式對結果有著很大的影響:當我們自信、友好、坦誠時,人們似乎更愿意接受我們的請求,即使拒絕了,也至少會跟我們多交談一會兒,問些問題。
當我們站在這種角度去面對拒絕,經歷得越多,就越能分清這兩者,并在被拒絕時不往心里去。
被拒之后問個為什么,不要轉身就跑
作者蔣甲在“被拒100天”第一個挑戰時向陌生人借100美元,當他提出要求后,對方說了“不”,同時問“為什么要借給他”,但蔣甲聽到“不”之后接著就恐懼地跑開了,完全沒有聽到對方問的那句“為什么”。直到他后來剪輯視頻時才發現自己其實錯過了一次解釋的機會。
當別人拒絕了我們,我們跑掉了,回去之后自己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我們很容易受自己情緒的影響而難以找出問題的所在。但如果我們被拒絕之后問個為什么,就很容易搞清楚問題所在,還可以打消我們對對方動機的疑慮,而不是自己回去之后苦苦瞎想。
被拒絕是經常發生的,不要太往心里去,當被拒絕之后不要著急逃跑,留下來,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下,可能的話可以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看看會發生什么,或許會產生驚喜。既然拒絕并不能傷害我們,那我們為什么要怕到連和對方進一步交流的機會都不給自己呢?
聽到對方說“不”接著就走掉,一點努力都不再做,估計很多人都這樣做過。每個月我都要去國稅局辦理業務,每次去了都會被長長的隊伍和工作人員的低效所煩惱。有一兩次排得時間太久,快到下班時間了,而自己還有其他業務要辦,自己去柜臺想直接口頭咨詢一下,不過直接被拒絕了,告知我去排隊,不要加塞,雖然很生氣,但是只能回去繼續排隊。但是這期間總能發現有幾個人聚集在一個柜臺前向正在給其他人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咨詢問題。他們開始也是被拒絕的,但是被拒絕之后他們不是直接走掉,而是趁著工作人員打印東西的時間進一步說明自己的問題很小以及具體問題是什么,這時候工作人員一般隨口就回答他們了。
拒絕是有價碼的
一旦對方拒絕了我們的要求,那就表明了對方的態度。想再當時接著去改變對方的態度,其實是很難的。除了逃走,有的人選擇通過爭辯來說服對方,而這樣經常會適得其反,當我們去爭辯的時候,就是把對方放在了對立面,這時候可能會讓一個只是拒絕你請求的人開始連你這個人都拒絕了。
當人成名之后,更愿意向比人講自己當年受過的苦與難,這其中包括一次次的被拒絕。有句話叫做“人是被委屈撐大的”,其實,一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被一次次拒絕成全的。當我們被拒絕之后,不斷調整自己,再進一步去努力,被拒絕,再努力……當我們被拒絕的次數足夠多了,“不”最終會轉化成“是”。不過前提是我們確實是有效地進行了調整,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意念一次次強加于別人。
同時,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多想要某件東西,不知道它對你而言有多大價值時,拒絕幾乎可以作為一把標尺。通過拒絕,我們更能意識到自己為了目標愿意承受多大的痛苦。
刻意訓練,降低對被拒恐懼的敏感度
既然害怕被拒絕的恐懼感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后天的刻意訓練來進行對“基因行為”的對抗。我們在認知上對“恐懼”的生理基礎看得越清,就越能夠理性地對待恐懼。我們需要像鍛煉肌肉一樣去鍛煉勇氣,它就像一塊兒肌肉,你必須不停鍛煉,保持它的強壯,不然的話,它可能會變弱,甚至萎縮。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不同的大的小的拒絕,擺正態度,利用好這些機會來鍛煉我們勇氣的肌肉,在精神上保持強大,讓我們的自信源源不斷。
有意地不斷尋求拒絕,直到我們對“不”這個詞變得麻木。這好比中國功夫中的鐵拳,練武之人不斷用拳擊打硬物,以降低對痛的敏感度。
現在大街上的乞討的人越來越多,看見他們我經常會想,每天被拒絕上千甚至上萬次,難道他們不難受嗎?尤其是那些一看就是冒牌的乞討者,難道他們就不在乎別人鄙夷的眼神嗎?現在想想,他們剛上街乞討的時候,估計也害怕被拒絕,也不自在,但是時間長了,被拒絕的次數多了,對于被拒絕也就麻木了。他們對于被拒絕恐懼的敏感度幾乎為零了。
當我們看到大街上的可憐的乞討者時,我們內心對他們充滿了同情,但是這并不會拉進我們與他們的距離,同情會斬斷聯系,同感才會產生聯系。而我們沒有經歷過乞討者那無數次的被拒絕,所以不可能產生同感。因此,如果我們一直逃避被拒絕,那么我們就永遠沒有機會去正視拒絕,永遠被拒絕之前和之后都是充滿恐懼。
被拒絕是常態,我們要做的是關注問題本身,不要過多關注自身的不堪以及結果的不悅。有些時候,拒絕只是大機遇前的小挫折。這時候只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勇氣和創意,或許就能創造出美妙的結果。
從現在開始,在生活中開始尋找被拒絕的機會,觀察這個過程中對方的反應和自己的改變,對這個過程的好奇本身可以緩解我們的不安。拒絕不可能被杜絕,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理性的看待拒絕,同時盡可能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導。
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仍然會被拒絕,只是,那時,我們已不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