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于兩年前的高考日)
今天要到另一校區(qū)上課,早上8點多下樓攔了一部出租車。這車可能是剛送考生回來,車前玻璃還有一標識牌:“愛心免費高考直通車”,車的后視鏡還系上作為標志的綠絲帶。
司機在車上一路收聽電臺廣播,播放的也是有關(guān)高考的消息。
據(jù)說,全市各家出租車公司組織了這樣的免費直通車有一千多輛。還有多個由私家車組成的“自愿愛心車隊”,如什么“寶馬愛心車隊”等等,還有“愛心大巴車”,將考生從非設(shè)點學校送至考場,那電臺的主持人用很煽情的語調(diào)說:大家想想,我們這個不大的城市,能出現(xiàn)這樣場面,是一個多么令人感動的壯舉啊!
電臺還播出在各考場采訪記者的實時報道:全市考點的交通狀況,考場周邊情況,考生與家長的情緒,普通市民的積極配合等等。我在一路上也看到,今日的交通比平日順暢很多,出租車也容易打。前幾天本地網(wǎng)上就有網(wǎng)民發(fā)出建議,倡議這兩天少開車出門,減少交通壓力。
看來,這高考也真是全民總動員!下車時,記價表上顯示車費8塊錢,我給了十元錢,讓他不用找零錢了,也給那位出租車司機一點鼓勵。
今日的中國,高考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如同春節(jié)一樣,你愛也好,恨也好,都是無法改變,——每年春運奇觀,火車再擠,路上再堵,也要趕回家過春節(jié),——高考再苦,再累,也都要去考,——因為已經(jīng)成為民眾生活中普遍接受的一種文化!
電臺里說,考生打出的標語:“未來不是夢!”的確,對于許多草根階層的人們來說,這也許是唯一的希望。盡管也知道后面的路還很艱難,但不走出這一步,就連路都沒有可走了。也正是因為如此,面對高考,普通民眾的配合、諒解、寬容、遷就,甚至忍耐,此時此刻都是那么容易,這也就是當今全社會最容易獲得的最大公約數(shù)!
看著那些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憧憬的考生,我真心祝福他們能更多考上本科,今后就不用再來我們這種所謂的成人高校當學生了!
此時還想就高考問題談一點看法:
今日高考,作為民眾生活中普遍接受的一種文化,可以說,上承始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下啟1977年的恢復高考。因為那一年,文革延誤了整整十年的學子同時參加高考,使得高考真正成為舉國矚目、全民關(guān)注的重大事項,高考的規(guī)模和所承載的普通民眾的期待與夢想,也遠遠超過前十七年的高考。小平同志“三起三落”重新工作后親自抓的一件大事就是恢復高考,其實也為他后來推動的改革開放事業(yè)爭取民心,獲得了更多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高考成為了一種文化,也就得到普通民眾廣泛的認可和普遍的接受。所以就不能隨意拍拍腦袋就取消和改變。對比一下中國另一種文化奇觀——春節(jié)就清楚了。特別是這些年人口流動加劇,每年春節(jié)期間的春運都成了重大的社會難題,想想,短時間內(nèi)幾十億人次的流動,相當于整個歐洲加上北美的人口都出行了一遍,就成了每年一度的世界奇觀!僅就過節(jié)的目的而言,春節(jié)也就是家人團聚,再加上放假休閑娛樂,似乎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時間替代,有關(guān)部門也一直倡導,但就是行不通,即使2008年出現(xiàn)南方冰雪封路,還是擋不住人們心底里回家過年的強烈愿望。現(xiàn)在人們對待高考的態(tài)度,也類似于此。
高考是必須的,也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所謂的高考改革,搞了三十多年,許多做法都是瞎折騰,玩的都是翻煎餅。比如,廣東曾經(jīng)搞過理念和做法都是非常創(chuàng)新的改革,實行3+綜合+X,用標準分記分。那X是留給考生自選,(6選1,還可以選考多科),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和能力展示,標準分也是國際通行的比較科學的記分方法,但是,這項改革,堅持了10年,得不到其他省份的響應(yīng),到2009年又改回去了。我個人覺得,高考始終“只有分數(shù)才是硬道理”。
那些遷就式的所謂高考改革方案,只是安撫或忽悠民眾的,并無多少實際意義。高考考高分的總是極少數(shù)人,對高考批評最激烈的,主要也是考不好的那部分人,所以也是反對和批評的聲音最大。但是,想想看,能夠真正成為科技精英、國之棟梁的又是哪一部分人?
還有,一些所謂教育學家的話最不能當真,說句不客氣的話,他們當初參加高考能夠也多考幾分,他們之中有幾個人還會心甘情愿地選擇報讀教育學專業(yè)?讓人想起了錢鐘書先生《圍城》里的一則很經(jīng)典的笑話:——在大學里,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語系瞧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的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學生沒有誰給他們瞧不起,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這種學界專業(yè)的等級(歧視)是否還存在,姑且不論,各學校專業(yè)錄取分數(shù)排名還是很能說明現(xiàn)實問題的。
我兒子讀初中的時候不太相信我的說法,后來考上大學,到北京讀書以后,還有到美國留學,在美國求職找工作,就比較認可我的說法,他到谷歌、亞馬遜公司去面試,同樣要做一整天艱難的數(shù)學題,跟高考的應(yīng)試差不了多少。現(xiàn)在他把高考看作人生中一段珍貴的經(jīng)歷。我慶幸的是,兒子當年雖然有點叛逆,最終還是沒有厭學。我兒子也明白,論拼爹,我們家是沒有多少本錢的,主要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現(xiàn)在還有一些說法是很誤導人的,認為美國的學生上大學讀好的學校,考試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我問過有孩子在美國讀大學的親友,他們說不是那么回事,美國與香港、中國大陸一樣,想上大學讀好學校,考試成績一樣是最重要的。
李開復的傳記講到他在美國報考大學的經(jīng)歷。他是在美國讀初、高中的,數(shù)學總是全校第一的,報考讀哈佛是他最大的夢想,對自己被錄取也充滿信心。結(jié)果還是讓哈佛給拒絕了,斯坦福、耶魯和普林斯頓只將他列入“候選人名單(waitinglist)”,這三所大學最終也沒有向他敞開懷抱,雖然最終還是同樣屬長春藤名校的哥大錄取了他,但被哈佛拒絕的經(jīng)歷,不能不是人生的一大遺憾,他的書中寫道:“這雖算不上致命一擊,但是也足以讓我心灰意冷。”他自己分析未能被哈佛等樣錄取的原因,就是SAT成績(美國的高考成績)不理想,“只有550分,這離哈佛的平均錄取分數(shù)有很大的差距。”他主要是英語沒有考好,還曾經(jīng)抱一線希望,認為美國大學錄取不比臺灣看重分數(shù),標準還是有彈性得多,也積極采取了一些補救的措施,但還是無濟于事中!看來在美國,同樣“分數(shù)也是硬道”!
我一直奉勸身邊那些年輕的家長們,——如果你們有拼爹的本錢就另當別論——,與其寄希望于所謂的高考改革,不如希望你的孩子多考幾分,那才是最現(xiàn)實的。至于孩子各方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同樣是很重要,但是與高考無關(guān)系,不要當作能考上大學的捷徑。這種取巧和功利的心態(tài),往往誤導許多家長和老師。(圖片第一張自己拍攝,其他均選自當?shù)鼐W(wǎng)站)
(補充:近日讀《硅谷百年史》了解到,硅谷那些推動當今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和財富創(chuàng)造的科技公司,如:惠普、英特爾、谷歌、思科、雅虎、Facebook、eBay等等,這些最牛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和CEO幾乎都有名校的教育背景,許多人還是博士、碩士出身。即使像喬布斯(蘋果公司)、埃里森(甲骨文公司)兩位是沒有讀完大學,但也是考上大學后才退學創(chuàng)業(yè)的。今天,你要想應(yīng)聘進入這些大公司當一名工程師,顯然教育背景就是第一道門檻!,書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第二章在介紹了斯坦福大學、加大伯克利分校等硅谷名校后,作者說:“所有這些學校創(chuàng)造什么?富人和‘書呆子’。”)
(201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