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點擊鍵盤,劃手機屏幕變得習以為常,你還記得那些年陪伴你的卷卷墨香嗎?也許如今的我們變得高效又時尚,但那種撫卷饕餮的感覺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 ?求知若渴的童年
小學時,我很羨慕那些作文寫得很好的同學,后來發現他們是因為“閱讀面廣”,所以寫作水平比我高,而我那時更擅長于算術。
追求上進的我,打電話給遠方的爸爸,“我想要一些書”,我爸爸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我在學校的成績一直被他在同儕們面前引以為豪,所以我的這個要求他很快就答應了,但是他不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書,我也說不清,那時我不知互聯網是何物,自卑的我也不敢去向老師請教,而我的同學們也知之甚少,畢竟是在小山村,信息閉塞,大家的知識面都很窄。
我只是跟他說了作文之類的書,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才收到了一箱書,十多二十本。那個年代,快遞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爸爸是走郵政寄給我的,這期間,爸爸尋書,買書,寄來,花了很久,我就那樣“望眼欲穿”地等著。終于,我收到了,有賈平凹的《廢都》,白話文版的《史記》,竟然還有《官場現形記》和《儒林外史》(一定是賣書的人推薦爸爸買的)……還有一些作文書,爸爸也許是實在不怎么會買,但他在我的殷切求助下又心急想多買一些,以至于作文類的書有好幾本!
童年的我一直住在爺爺奶奶的土坯房子里,相較于家里其他的孩子,我是最喜歡讀書的一個,為了給我安靜的讀書環境,我被分到了一間獨有的房間,我的房間里面一件貴重的物品都沒有,唯有一個舊木箱子——那是我的最愛,因為里面有爸爸寄給我的書,哥哥姐姐給我的書,還有過節或我過生日時同學贈給我的書,除此之外,還有一本全家相冊,還有一把口琴,一根豎笛,仿佛,從這個舊木箱子就可以看見那時我的整個精神世界。
是這些書伴我度過了孤獨的童年,我從小就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孩子,農村里面的風俗習慣我有諸多不適應,我在書中尋找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讀到“書猶藥也”深感慰藉,我用書來充實我的精神世界。
二 ?被引導的高中
讀高中的時候,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我選擇了文科(一般老師不指導學生學文科還是學理科),高二時,班主任讓每個人湊10塊錢,我們班上有60多位同學,一共湊了600多塊錢,錢湊齊的幾天后,突然班上的男同學搬來了一堆書,原來是用那600多塊錢買的各種書,以書蟲(中文+英文)和各大名家的散文(那時我最喜愛的是沈從文的散文)為主,幾乎沒有長篇小說(老師說,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煉我們的文字,所以長篇小說自然會被排除)。
我記得,那時班上的尖子生,都有一個習慣,就是課間十分鐘也會被他們充分利用,我也是尖子生之一,但是我是學習別人(那時,我總愛學習班上的第一名,學習他的學習習慣,以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而這課間時間,班上的尖子生們都喜歡看《讀者》、《意林》、《青年文摘》……我總是從為數不多的零花錢中省出幾塊錢來買這些雜志,有時在不堪忍受數學習題和英語習題的乏味之下,迫切需要這些雜志中的清新美文來紓解我的壓力和疲憊。那時候,課間能夠翻翻這些美文,對我來說就像在高壓之余,找了一個清幽之地品了一杯香茗,使我神清氣爽。
初中的時候讀過四大名著,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這些書晦澀難懂,我沒有堅持讀完。高中時,語文老師的一句“學文科,四大名著是首當其沖要讀的,不然你好意思說你是文科生?”。所以,我高中時代的暑假和寒假都被四大名著霸占了。
雖然,我閱讀時也可以一目十行,但是我一直都有強迫癥,非得逐字逐句讀,所以讀得很慢。記得,寒假在家,家里為了省錢沒有火爐,也不知暖氣是何物,為了暖腳,我便坐在被子里面讀《三國》,讀《水滸》,讀到入神時,似有千軍萬馬向我奔嘯而來,也曾為《水滸》中打殺的血腥場面而戰栗,嚇得我晚上都不敢出門上廁所。
三 ?迷茫的大學生活
大學時,我不是很熱衷于社團活動,也不去追逐優秀的學業成績,我總是學習身邊的一兩位經常泡圖書館的同學,也去泡圖書館。
一天沒有課的時候,早上去,晚上才回來(我們學校的圖書館離學生宿舍很遠),我享受著這種視野被大幅度打開的感覺,仿佛緊閉的門窗終于等到被打開的一瞬,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除了看本專業的書籍,我還涉獵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書籍,并喜愛上了畢淑敏、梁實秋、丁玲、林語堂、楊絳、錢鐘書等。
在圖書館,我翻閱著被其他人翻閱過無數次的邊角開始破損的泛黃的舊書,也驚喜于最新被引進的裝幀精美緊隨潮流的新書。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收藏了很多書,每一次去圖書館,我的眼里仿佛會放光,每一次從圖書館出來,我的性情會變得更溫和,感到充實了自己,所以變得更自信。
我去圖書館不是為了打發時間,是因為我對大學感到迷茫,覺得只有多看各方面的書才是最正確的。
與此同時,我的室友正熱衷于閱讀網絡電子書。在她的介紹下我幾乎把亦舒的小說都看過了(電子書),但是我還是覺得厚重的紙質書信息量更大,更專業,更有營養。
四 ?舍不得買一本紙質書
我已經研二了,漸漸地,我忽然發現,我從小到大的閱讀習慣被中斷了,被什么中斷了呢?研究生階段有了論文壓力,所以我去圖書館看書都是抱著目的去看論文相關的書,論文完成之后,在外上班,又有工作的壓力,早出晚歸,周末也沒有多少時間,進入新的工作領域,又要及時補充該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而我目前幾乎全部靠互聯網搜索知識,或者閱讀資訊、新聞來充實自己,每天微信上有鋪天蓋地的資訊和新聞,我無法一一去閱讀,但是如果重大事件,我都沒有去了解,去關注,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學傳媒的,更無法和我身邊日日用手機接收信息的人們交流,我不想“OUT了”。
這個暑假,我過生日,我很想要一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為我對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特別好奇,但是我一直沒有著手去網上買這本書,其一,我在為找工作做準備,我要斟酌我的簡歷,我在關注就業信息,我要看就業方面的書;其二,我舍不得花哪怕20多塊錢去買一本紙質書,我在網上找了好幾遍,去看是否有該本的電子版。
對一本廉價的紙質書,我為何變得如此遲疑?難道我不愛紙質閱讀了嗎?
記得我今年上半年坐在雙屏幕的電腦面前上了四個月班,強烈的電腦輻射,使得兩邊臉頰都長了一顆大痘痘,出血流膿,讓我心煩透頂。不知何時,我發現我的視力在我無時無刻依賴電腦、手機之后變得看遠處事物模糊,我在心里越來越懷念無害的紙質書。
電子閱讀有諸多好處,正如傳統出版也慢慢在向社交領域的內容制造靠攏,正如我選擇了在“簡書”這樣一個社交寫作平臺上寫一篇文章,技術總是會帶來進步的事物,但是紙質閱讀也有諸多魅力。
我還是把這本書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