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體育特約評論員于睿寅
新聞背景:北京時間6月12日,NBA總決賽第四戰繼續在速貸球館進行,勇士隊大膽變陣,用伊戈達拉頂替博古特出任先發,依靠高速的攻防轉換掌握了場上節奏。雖然騎士在前場籃板球上贏了10個,無奈末節體力不支命中率嚴重下滑,被勇士的快攻沖垮。最終勇士103-82擊敗騎士,將總比分扳為2-2平。

在喬丹著名的“流感比賽”(Flu Game)18周年的紀念日,兩個與他有關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主導著今年總決賽的第四場。
一個是永遠逃不開與喬丹比較的詹姆斯,他在第二節末后腦勺撞到底線附近的攝像機邊框,頓時血灑當場,但只是在簡單止血后重回賽場——用今年總決賽的“第一滴血”,他也仿佛在向18年前帶病奪下“天王山”的喬丹致敬。雖然此前3場平均出戰47分鐘的他,并沒有像喬丹那樣拿到38分。
一個是18年前共同經歷那一幕的科爾。只是勇士主帥還沒來得急向昔日隊友致敬,就得忙著跟媒體記者道歉。科爾回答第一問就連說兩個“Sorry”,而且四度承認自己撒謊了——因為他賽前承諾會延續主力陣容,繼續派博古特擔任首發中鋒,可最終卻排出了沒有中鋒的小個陣容。科爾的變陣最終成了勝負手,而這也堪稱今年總決賽中最像“紙牌屋”的一出戲。
小孩講好壞,大人看利弊——《后會無期》里的臺詞用到此處再合適不過。詹姆斯的浴血奮戰當然配得上尊敬,而科爾的“失信”卻并不應該用道德的尺子來衡量。他在道歉之后說了一句或許再過18年也會被人提起的話:“他們把獎杯給你看的不是道德,而是輸贏。”
沒錯,既然是戰爭,注定有虛實甚至欺騙。即便是18年前喬丹在高燒、脫水情況下驚為天人的演出,時候也有“投毒說”、“煙霧彈說”等諸多涉及道德評判的版本。但是要記住任何時候,“第一滴血”象征的頑強與“紙牌屋”代表的算計,是每一個戰場上都不可缺少的兩大元素——在與戰爭一樣殘酷的總決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但又必須被接受的生存方式。
科爾的“欺騙”,從正面意義上詮釋就是他在規則允許的范圍之內,對陣容和戰術進行的合理化調整。主教練有改變首發陣容的權力,而沒有事先向媒體透露實情的義務。派出庫里、湯普森、巴恩斯、伊戈達拉和格林(他真的是中鋒哦!)的奇葩先發在總決賽落后的局面下不啻為兵行險招,結果非但盤活勇士熟悉的進攻,也用并不高明的包夾協防抑制詹姆斯。倘若后人18年后評判此局,送給科爾的關鍵詞必不是奸詐、欺騙,而是果敢、變通。畢竟這種程度的“騙”,在NBA絕對算不上事兒。
即便當下,從純戰術角度而言,一個鮮明的對比是同樣作為菜鳥主帥,布拉特卻不敢嘗試科爾式的變局,而是頑固地用著數據看著還行的莫茲戈夫,卻看著一干投手全線啞火。科爾有句話說得無懈可擊:“我是可以撒謊的,所以我就撒了。”布拉特的實誠,卻像是無謂(或無能?)的堅持。
反觀詹姆斯,這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道德灰色地帶”也不在少數,總決賽中也不是第一回。多數人應該不會忘記去年馬刺主場的“空調門”,可以說左右了整個系列賽的占據。但最終結果是詹姆斯抽筋下場,熱火瞬間崩盤,勝利歸屬馬刺。雖然由此引發的吐槽、猜測和陰謀論無數,但指責甚至處罰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證據——最終也就是留下一個教訓,打客場你要把球館也當做敵人來對待。
在規則(而不是道德)允許的范圍內,用遍場上場下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換來勝利,這是NBA不變的生存之道。但更該明白,“紙牌屋”式的虛實變化只是勝利的必要非充分條件,詹姆斯式的勇猛與堅持是另一種必要的生存方式。就好像這一晚,來不及縫合那兩道口子就重回賽場的場景,一樣會成為他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與勝負無關。一如2012年總決賽第四場的“王者歸來”一樣,不同之處僅僅是,3年前他贏了。
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沒有好壞、善惡、高下之判,最終證明有效與否也僅是冰冷的比分而已。因為這里是人人都有幾張面孔的戲臺,更是奉生存為唯一法則的野蠻叢林。科爾當年也有憑瘦弱之軀,最終挽狂瀾于既倒的勇猛;詹姆斯也未必沒有縱橫捭闔,在爾虞我詐中屹立不倒的手段——甚至總決賽每個個體的人,都是兼具這兩種生存方式于一身的矛盾體,憑著對時局的嗅覺,奔著最有利于自己的結局切換。說到底無關對錯,只是選擇。
說回喬丹——這一晚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主角吧。總決賽第四場這部好戲的兩個主角,都在有形無形間與之發生著聯系,也都用不同的方式致敬那份18年后依然鮮活的記憶。甭管你接不接受,當晚的詹姆斯和科爾都是NBA生存哲學的完美詮釋者——甚至,我還希望在未來幾場中看到蘭博式的科爾,以及弗蘭西斯·安德伍德式的詹姆斯呢。
從“第一滴血”到“紙牌屋”,他們都是如此豐富而矛盾的存在,卻都因為這些特質被歷史銘記。
(鳳凰體育獨家稿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