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北京熱浪騰騰。
走神的時候,總會出現空調房捧著西瓜看綜藝的場景。
小時候,吃瓜都帶著戈壁兒女的豪放。我們家,因為交通不便,西瓜又耐儲存,通常一夏天,一家也就買2-3次西瓜,每次都會買10-20公斤,放起來慢慢吃。傍晚,燙人的風散去一些后,西瓜販子開著大號的卡車載著一拖斗西瓜停在路邊。我們會跟著父母,騎著自行車,拎著一只大號麻袋加入買西瓜的大軍。老爸會提前開始啰嗦,一會兒挑瓜要挑多大的,怎么通過看瓜皮和拍瓜來分辨哪個瓜是熟的。因為人多,一卡車瓜也顯少,想要買到足夠多的好瓜需要兩個人配合。我直接爬上車,站在西瓜堆里挑,挑好一個就遞給車下的老爸,直到一個麻袋被塞得鼓鼓囊囊再也裝不下為止。挑瓜最大挑戰就是快,車上都是人,瞄上一個大小合適的瓜,抱在手里只有拍兩下的時間,動作慢了好瓜就都被挑走了。不僅要注意自己手中的瓜,還要眼觀六路盯緊局勢,哪些瓜被拍了很多次要避開,哪個區域的瓜還從來沒有被拍過是下一個目標,就像是場競賽,緊張刺激。對我來說,買瓜競賽就是每個夏天的開箱大戲。
吃瓜更見豪放,一劈兩半挖著吃就算是斯文的。通常,親朋好友一起吃瓜就大咧咧地切成牙,咬一口瓜汁四濺。媽媽心疼地板,會找來一只大盆,一伙人圍著盆吃。這種吃法,吃完了洗手是不夠的,還得洗臉,洗盆。盆里剩下的瓜皮最見吃瓜人的習慣,有的吃得很潦草,青紅交錯;有的吃得很仔細,瓜皮上留下平行線一般整齊的牙印。看著一盆瓜皮,一圈人少不得品評一番,哪個瓜皮勤儉,哪個瓜皮粗心,哪個瓜皮能嫁個好人家。等話題跑遠了,整盆倒掉了事,沒有人記得自己說過什么。吃瓜只帶著嘴和胃,沒心沒肺。
來北京后,吃瓜就是一派精致了。北京水果店里的西瓜個頭驚人,女生買一個都很難拎得走,通常都買切開的。切開的西瓜一個個裹著亮晶晶的保鮮膜,水靈靈紅彤彤,不用再隔著瓜皮猜。挑瓜主要看新鮮度和大小。買瓜,我都乘人多的時候去,這樣買到的瓜才是老板現切開的,而且買的人多,老板也不會介意你是要他切多少,反正剩下的都能找到下家接盤。我大學寢室喜歡精確地描述自己想要多少西瓜,1/4,1/8,還有1/6。我還記得水果攤東北阿姨聽到1/6的表情,一臉驚詫,說姑娘,你這是來買西瓜呢,還是來考我數學題呢。不過很快,1/6就成為了女生中流行的大小,因為它不像1/4那么大得撐人,又不像1/8之一那么小得不過癮,是很講究的將將好。
用勺子吃了大半輩子瓜后,我有了廚房,吃瓜的精致程度進一步提高。先把1/4的瓜沿著半圓的面切成若干個1-2厘米的薄片,然后把半圓的薄片切成圓心角30°左右的扇形。找一只大碗,把這些扇形的西瓜片整齊的一圈圈插起來,效果像是一朵花。吃起來很方便,大小合適,兩口一個,西瓜汁不會濺出來。但是切的時候,汁水橫流。剛開始不熟練時候,更是滿案狼藉……不過這些“不堪”都藏在廚房,不影響客廳里那朵西瓜花的精致可愛。
人有的時候會覺得這些年沒有成長,沒有變化,死在原地,但是偶爾做一回這種比較,就會發現連吃瓜這種微不足道的小習慣都已經“面目全非”了。可能并非沒有改變,改變的方向,或者是改變的速度,不如人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