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鄉村優質課評選引發了我的思索,一節課到底該給學生留下些什么?
記得有位老師執教《大自然的語言》,可以看得出老師久經課堂教學的“磨練”,熟知所有說明文教學的知識點和考查角度。十二分鐘的課堂,像泄洪般滔滔不絕地講解了所有說明文知識點,說明對象及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說明語言特點……全方位無死角地灌注了可能涉及到考點。模擬提問時上氣不接下去,也許是怕耽誤了可貴的講解時間,我看這位老師和我同歲,怕動了惻隱之心,就讓別的評委提問答辯問題,那位評委也一下子看出了問題的所在,用“這篇課文安排在八年級下冊,你認為八年級上冊說明文教學的重心是什么?”講課老師全然不顧評委老師提出問題,一廂情愿地又開始講解說明文教學的重要性。看到這位資深的教師要栽在這20分的答辯中,我有點不忍,于是就又提了一個問題進行補救:這節課說明文的考點你解讀得很清楚,你認為這節課你的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老師似乎不用思考,又在前面的基礎上重復強調了說明文考點和知識點的重要性。完全不顧及評委此刻“最需要”你從學生角度考慮學生的“需要”!
突然想起了“黃金隱喻”的說法。比如說如果從黃金和白銀之間的區別的需要出發,我們只需要知道黃金是黃色的即可判別。盡管怎樣判別黃金的知識很重要,但在解決這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只需要從顏色的區別商判定即可。但如果要解決黃金和鍍金的區別的時候,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知識點上了。那就要更深入地從色澤、密度、印記等方面考究。言外之意就是說明文知識點很寬泛,要深入了解學情,了解到學生在八年級上冊都掌握了哪些閱讀說明文的技能,在這一節課里稍加鞏固即可。本單元說明文教學的重心是什么?那么在這一節課里根據學生的需要設定一兩個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進行訓練。結合本單元說明文教學通盤考慮,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訓練體系。怎么樣組織教學,既考慮了學生“最需要的”,又落實了教學目標中“最重要的”。
我也有常常犯這個毛病,追求一節課的完整性。教學設計苛求面面俱到,殊不知,面面俱到就會眉毛胡子一把抓,既突出不了最重要的,又滿足不了最需要的。所以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小”而具體,教學設計要從學生最需要的角度出發,課堂的一切活動都要在學生的需求點上下功夫。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從有效走向高效,真正達到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素養的目的。
現在想想,只要轉念了觀念,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因為每一步教學活動的實施,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我不得不根據“需要”適時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