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想留安然Ann
《泥人張》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guān)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臺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后一種的樣兒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里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沖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里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里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于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后叫他海張五。天津衛(wèi)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
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
但是不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臺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里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后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里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么“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里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后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臺結(jié)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wèi)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chǎn),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后,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jù)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
故事拆解
借《泥人張》,依著彼岸曉吾老師講的“好故事”,拆解一下。
情節(jié)之好
彼岸曉吾老師講:好的情節(jié)有四個要素:即主角,目標,沖突和結(jié)尾。故事線分主次,重點戲碼、聰明設(shè)計轉(zhuǎn)折節(jié)點,絕大部分落在主要任務(wù)的劇情主線上,旁支人物也可以有驚人表現(xiàn),但這表現(xiàn)的落點和作用也要體現(xiàn)在主要人物身上,忌喧賓奪主。
拆解分析:
《泥人張》完全符合的這個模式。
主角:泥人張
目標:體現(xiàn)泥人張的技藝高超,性格剛硬。
沖突:“技”斗海張五
結(jié)尾:海張五“遺臭萬年”
反面人物:海張五
外貌、動作——蠻橫
語言——粗俗,無知
第一段“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主要人物出場,就自帶氣場,目的明確,吸引讀著,愛上主角。同時,為后文遭遇惡霸時一系列的反應(yīng)做伏筆,鋪墊得長長遠遠。
第二段交代故事背景,發(fā)生地點:“去大觀樓要看戲臺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后一種的樣兒更多。
交代故事發(fā)生地點——天慶樓,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為遇見暴發(fā)戶海張五及海張五的表現(xiàn)買下伏筆。一句“樣兒更多”一句,余味無窮!鋪墊得實實牢牢!
高潮設(shè)計之好
彼岸曉吾老師分享:一個好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就是其中的高潮部分,故事不能沒有爽點和爆點。這就需要我們在情節(jié)設(shè)計中考量,讓矛盾沖突、戲劇性的對話成為故事的爽點和爆點,讓故事迭宕起伏。
高潮部分是故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好結(jié)構(gòu)的秘密:三幕+兩扇門
三幕,就是開頭、中間和結(jié)尾。兩扇門就是,開頭和中間之間有一扇門,中間和結(jié)尾之間有一扇門。門的設(shè)置是為了阻擋,是為了讓后面的結(jié)局更能掀起高潮。這兩扇門會讓主角進入到一個艱苦的挑戰(zhàn)中或者一個兩難境地。
《泥人張》的三幕兩扇門
第一幕:開頭——矛盾架構(gòu)
一個雨天,泥人張在天慶樓飲酒,觀察人物。
海張五出場,財大氣粗,蠻橫無禮,眾人皆怵他三分,唯獨泥人張沒把海張五放在眼里。海張五開始粗言穢語嘲諷泥人張。至此,開頭完成了沖突的建構(gòu):一個仗勢欺人,一個不懼權(quán)貴。這是個矛盾開始。海張五拿泥人張找樂子,俗不可耐而且極具侮辱。這樣的開頭是個高開,海張五無知粗俗,給自己挖了個坑。沖突就架了起來。
第一扇門:引起期待
原文:這些話天慶館里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么“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這扇門利用了側(cè)面環(huán)境,看熱鬧的眾人看著,心里琢磨著。同時也是讀者的所思所想,也盯著,如鉤子勾住了讀者。
第二幕:中間——矛盾升級
泥人張面不改色,從容不迫,從腳上摳下塊兒泥巴,右手端杯飲酒,左手施展絕技,三下五除二,捏了活脫脫的海張五的腦袋。
此處描寫,主角氣場全開,那氣度,那涵養(yǎng),那手藝!
第二扇門:勾起期待!
原文: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wèi)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馮驥才跳出來發(fā)出議論“天津衛(wèi)的事兒沒有這樣完的——”更讓讀者勾了魂一樣往后看!
海張五此時仍然不低頭,一句“賤賣都沒人要!”把矛盾推向更高!手藝人的手藝考口碑,人說好才是好!海張五厚顏無恥地貶低泥人張,無疑給自己掘了墳?zāi)埂?/p>
第三幕:結(jié)局
第二天,大街小巷都是海張五的泥像,附以“賤賣海張五”的條子——至此,技藝高超,剛正不阿,泥人張以“藝”完勝!海張五成了全城笑料!雖然買盡了泥人和模具,卻遺臭萬年。
故事結(jié)束!
吉山比爾:此書對人物的刻畫最是深刻,讀過一遍后,一個人的性格便深深烙印在你的心里!
寫小說,如何深化的突出人物特有的氣質(zhì)與特點,此書可以當做教科書!
阿斌:把彼岸曉吾老師講課的精華運用到作品分析上,棒棒噠。
《俗世奇人》介紹
馮驥才自序
天津衛(wèi)本是水陸碼頭, 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方剛,水咸土堿,風習強悍。近百余年來,舉凡中華大災(zāi)大難,無不首當其沖,因生出個樣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
內(nèi)容介紹
書中所講之事,多以清末民國初天津衛(wèi)的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于長期流傳在津門的民間傳說、奇人異事。
小說情節(jié)
故事情節(jié)多是這樣的結(jié)構(gòu),先交代人物背景,吸引讀者興趣,為后文做足鋪墊。
高潮部分,幕與門的基本結(jié)構(gòu)。相聲的“捧哏”“逗哏”的基本框架,一個挑起沖突,一個化解沖突,情節(jié)力求曲折反轉(zhuǎn),跌宕起伏。牢牢抓住讀者。
語言特點
津味,吸收天津方言,這這一系列故事都是這么寫:《神鞭》、《三寸金蓮》、《俗世奇人》。
馮驥才作品特點
馮驥才老先生坦言:寫完這組小說,這類文本故小說拱手告辭——狡兔三窟,一窟必死!體現(xiàn)了作家,多樣性的追求。
馮驥才這些作品是這樣的特點,但其他作品又不別有不同。作家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很強。
《俗世奇人》馮驥才先生的后記《題外話》也跟彼岸曉吾老師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許多啟示:
1、盯住故事——傳奇,靠一個絕妙的故事。
2、雜學,即廣博的“知識”,照古人來看,沒有雜學,沒有小說,只有骨頭沒有肉。我們現(xiàn)在寫東西,很多是含含糊糊,不能寫深寫實,究其根源是知識量不夠。不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是經(jīng)年累月的積累。
馮驥才:心里沒有根的事,決不寫。體現(xiàn)了一個作家的職業(yè)道德,值得思量的。
他本身就是作家,民間文藝家,藝術(shù)家,畫家。
書中很多職業(yè),都寫得傳神,是知識積累得功夫。
3、語言:精煉、精妙。故事短小精悍,惜字如金,語言可以以一當十。比如人物的動作,人物的語言,回味無窮。馮驥才也強調(diào)反復(fù)修改。
4、《俗世奇人》的插圖是天津清末民初出版的《醒華畫報》,與故事不相干,但是同一時代的百態(tài),也值得一看。
關(guān)于天津“泥人張”
天津的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厚愛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品,經(jīng)流傳、發(fā)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jīng)過創(chuàng)始,直到世界認可。形象生動,色彩豐富令人萬分喜愛。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tǒng)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shù)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后,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shù)的高峰,其作品藝術(shù)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美名,它創(chuàng)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張"創(chuàng)始人叫張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yè),養(yǎng)家糊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于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yè)的人,在戲院里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張明山繼承傳統(tǒng)的泥塑藝術(shù),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shù)中吸收營養(yǎng)。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shù)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制作材料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zhì)的純凈膠泥,經(jīng)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fù)砸揉而成為"熟泥",其特點是粘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應(yīng)避免陽光直射或置于爐火周圍,正確的晾干方法應(yīng)是自然風干。
工藝及特性
"泥人"徹底干燥后要入窯烘燒,溫度要達700℃左右,出窯后經(jīng)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能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如今使用丙烯色,盡管價格較貴,但優(yōu)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沖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