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17年的3月31日,星期五。
本周咱們一直都在討論有關心理傷害的問題。
事實上,幾乎是所有的家長都十分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問題。
但是,孩子們的心理是否健康,
家長們特別容易忽視。
今天,咱們就要講一個代表性的癥狀—厭學癥。
厭學癥在學生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
學生一旦厭學,就會對學習不感興趣,
對學習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悶感,
然后,拖延學習,抵觸學習;
同時,在思維成熟一些之后,
他們就會對老師和父母有逆反心理,有抵觸情緒;
另外,嚴重厭學的學生還會伴有品行問題,
會出現曠課、逃學、校園暴力等現象。
最嚴重的的會升級為自我毀滅、輕生。
根據專業的心理健康數據調查表明,
90%的青少年心理發展障礙與厭學癥相關。
所以關于厭學癥的危害真的怎么說都不過分。
各位爸媽和老師,
真的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關注孩子的這個問題。
這些學生們的厭學心理主要反映在他們的潛在意識和行動習慣上。
1、先來談談學生潛在意識上對厭學的表現。
到學校學知識,接受教育,
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素質。
可厭學的學生在內心沒有把學習當成是成長的必經階段。
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煩惱、痛苦和精神壓力。
他本不愿意學習,
在父母和老師的壓力下又不得不去應付學習。
就算是人在教室,但是心不在焉。
這種潛意識里面有厭學心理障礙的學生,
是不可能學到較多知識的。
2、再來說說行為習慣上厭學的表現。
潛在意識上的厭學就會然導致行為習慣上的厭學形成。
比如:
這些學生當老師講課時他注意力不集中,
要么跟別人小聲講話要么就是在做小動作;
當老師向他提問時,基本上是回答不上來;
老師布置的作業,
他要么找出各種理由進行推諉和拖延,
實在推諉不了的就敷衍一下。
有的學生把字寫的歪七扭八,浮皮潦草,
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
而且添字、漏字、錯字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于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
有的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
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
…………
這些都是厭學癥的表現。
下面咱們再說說厭學癥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厭學癥的第一大原因:
是家庭因素導致孩子患上厭學癥。
首先,可能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造成的。
絕大多數家長是懷著讓孩子完成自己愿望,
填補自己人生遺憾的出發點去教養孩子的。
昨天說過了,
這是一種通過孩子的生命去完整自己生命的出發點。
對于這樣的家長來說,孩子是不是快樂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否完成了自己當年未完成體驗。
因為父母自身的自我感覺不完美,
所以會產生極大地苦痛 。
這種苦痛會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轉化為批判、指責、埋怨……
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永遠做不完練習的同時,
慢慢地滋生了討厭學習的想法。
第二、可能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嚴造成的。
嚴格的要求孩子執行自己的命令,
是很多家長測試控制力度的手段。
“孩子必須聽大人話”是他們堅信不疑的理念。
有些家長雖然自己的文化程度較高,
但對幼兒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卻知之甚少。
他們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體健康、智力開發一樣重要,
甚至有不少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養問題。
對孩子缺乏正確的評價,在學習上過早為孩子定向,
孰不知過高地、脫離孩子實際情況的期望,
會帶來物極必反的后果。
第三、可能是家長疏于對孩子的關注造成的。
家長對于家庭關系的逃避和抽離,
會導致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極其缺乏耐心。
有些家長通過過分埋頭于自己的事業,
而實現渴望從家庭環境中抽離的目的。
所以,他們會找到各種自己感覺合理的借口,
不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
既不督促也不檢查,任其發展。
然而當孩子交上了極差的學習成績單時,
他們是沒有耐心的,
他們會大發雷霆,不打即罵,
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第四、可能是家庭關系混亂,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溫暖造成的。
我們都明知道,溫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在充滿著愛的環境中,
孩子心情會舒暢、精神振奮。
容易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反之,一個充滿“戰爭”氣氛的家庭,
只有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
孩子沒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心理上有壓力,就容易引起厭學情緒。
第五、家長本身就是厭學癥的患者。
厭學癥的根本認知,就是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患有厭學癥的家長,
一定會有意無意的把對學習的痛苦感受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所以,孩子會繼承父母對于學習的恐懼,
從而患上厭學癥。
形成厭學癥的第二大原因:
那就是學校因素導致學生厭學。
因為制度和評估體系的原因,
學習成績影響著老師行為方式。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
老師本身也可能是某個孩子的家長。
他也會和其他家長一樣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很多老師沒有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素養,
沒有掌握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心理健康的技術。
學生成績不好,習慣性的只會批評、責罵、冷嘲熱諷,
不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及時的輔導、誠心的鼓勵。
不過,這也并非是老師的責任。
畢竟對于老師這個職業而言,
傳授知識顯然比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因為這是老師的專業。
對于咨詢師而言,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能力,
肯定比給孩子上課更專業。
孰重孰輕,
其實還是孩子的監護人、家長們的選擇判斷題。
形成厭學癥的第三大原因是:
孩子的自身其他心理障礙,引發厭學癥。
比如:缺乏學習動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注意力缺乏癥和多動癥;
比如:慵懶癥與心理惰性;
那么孩子以上的這些心理障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很顯然,還是家長長期對孩子心理問題忽視而造成的。
所以,說父母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且唯一責任人。
這一說法就是這么推論出來的。
也就是說:
父母的問題是父母自身的問題;
老師的問題是父母選擇能力的問題;
孩子自身其他問題也是父母教育習慣的問題;
今天,咱們和大家陳述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孩子不好,就是爹媽的教育水平不好。
別和我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像動物一樣靠本能去生存的父母多了去了。
父母的認知能力,
本身就是一個孩子的先天條件、先天優勢。
同樣,我也看到更多的爸爸媽媽,
能力不行就要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能力上面,
然后,為了孩子去盡可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雖然不容易,但我們不怕。
這才是父母之愛的偉大之處。對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明天同一時間,
咱們來談談如何轉化厭學癥。明天見。88
此致敬禮
你最真誠的朋友 ?陳楚
2017年3月31日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QyMTY1NQ==&mid=2247485015&idx=1&sn=df09cdde5681d5c2312fb1a2c77b8177&scene=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