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六晚上,一家人正在餐廳吃飯,叮鈴鈴,電話響了起來。
“奶奶來電話了!”,正在吃飯的女兒,噠噠噠一溜小跑過去抓起電話,脆生生地喊了一聲“奶奶”!,就開始聽奶奶嘮叨。我和S先生相視一笑,不用問,也知道電話那頭的婆婆和女兒嘮叨啥,無非是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之類。
果然,女兒開始咯咯地笑,"嗯,我知道啦。奶奶,天熱一定記得吹空調?。照{是8月初,我們回老家的第二天給老人裝的),別舍不得花錢,沒有了就給我爸媽要!”
哈哈,你聽著祖孫倆的對話,是不是覺得這娘倆特別親!可是你能想象,祖孫倆這是隔著一千多公里的對話嗎?而且,十六歲的女兒,從小到大和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加起來也不到半年!
跨越一千公里,親情的維系當然不是靠天生自帶,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曲折的故事。
02
我生女兒之前,S先生因為中午不能回家,擔心挺著大肚子的我買菜做飯不方便,提前兩個月就將婆婆接了過來??墒窃谀戏睫r村操勞了半生的婆婆,來到北方十分不適應,一是干燥的環境,讓她感覺渾身不適。二是街上來往車輛的喧囂,讓寂靜慣了的她睡不好覺。
呆了不到十天,婆婆就吵著讓老公送她回去,可我眼看就要生了,她回去我怎么辦呢?S先生千說萬說,讓老太太無論如何堅持到孩子滿月。
許是心里一直揣著委屈吧,女兒的出生,婆婆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喜悅,倒是遠在老家的公公,聽說我生了女兒興奮不已(S先生三兄弟,沒有姐妹)。月子里,因為有母親照顧我和女兒,婆婆也沒怎么抱過孩子,甚至女兒一哭,她就煩躁,自己端了飯碗出去吃飯。出了滿月,婆婆就急匆匆地走了,沒有表現出對女兒多少的留戀。
說實話,對婆婆的表現我是失望的,心里對她也有一些成見:你就不能克服一下,幫幫我們嗎?在我們孩子幼小,生活最難的時候,你沒有幫我一把,到你老的時候,我又何來為你養老的動力呢?
因此,在女兒四歲之前,盡管S先生會提起回老家,我也是不支持的,一方面就是路途太遠,怕把小孩子折騰壞了;另一方面,我心里始終有一個坎,對婆婆的做法無法釋懷。
03
S先生的工作一直很忙,照顧女兒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我一個人的肩上??晌乙仓恍?個月的產假,就匆匆上班了,因為經濟窘迫,我要去給孩子掙奶粉錢。
我們找了一個年歲大點的阿姨幫著帶孩子,平心而論,那個阿姨是很勤快和善的,只是不善言談,言語不多。女兒會說話之前,她把孩子照顧得還不錯,可是在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我漸漸發現了問題。
有一天下午上班,我到樓下發現忘了帶自行車鑰匙,趕緊上樓去取。一開門,發現阿姨頭上蓋了個毛巾,正在假寐,女兒被放在床的里邊,自己靜靜地玩小汽車,時不時自言自語,而阿姨竟然無動于衷!我當時心里咯噔一下,天啊,我女兒受到的竟然是這樣的看護。
三歲的時候,女兒上了幼兒園,我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阿姨反映,女兒不擅長和跟別的小朋友交流,脆弱,敏感,愛哭。
04
當時的我,還沒有接觸心理學,但是我已經知道,造成孩子這樣的結果,一是因為看護女兒的阿姨不愛和孩子說話交流,孩子語言的潛能沒有很好地開發;二是我們過于單純的家庭環境,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后來,我讀了兒童心理學的著作,有研究發現,早期的依賴關系及照料,影響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有安全依戀史的孩子,社會活動能力更強,因為早期的家庭關系,為有效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繼而有為更廣泛而復雜的同伴關系打下基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備受家人疼愛的4歲小女孩,卻在與人交流中經常表現出抓人、咬人等暴力現象,追根溯源,是因為她的媽媽雖然很疼愛她,但卻很少抱她,缺乏溫暖懷抱的孩子,沒有安全感,表現出對外界的攻擊性。
想想當初的我不也是一樣嗎?每天上班,只有晚飯后能陪伴孩子,S先生經常出差,周末經常是我一個人帶女兒。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在外地,家里沒有任何親戚關系。盡管我經常帶女兒到同學、朋友家串門,給孩子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可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交往,永遠替代不了親情。
記得有一次女兒問我:“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還有姑姑舅舅家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為什么都沒有?”。當時,我心里一陣難過,眼淚幾乎流下來了:獨自在外打拼的我們,不僅自己活得像個孤島,竟然也沒有能力給予孩子一個快樂溫暖的童年。
我開始意識到,血脈親情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能因為我個人的成見,就隔斷孩子享有血脈親情的權利。只有讓孩子享受到更多家庭成員的關愛,她才能有能力去征服外面的世界,只有讓孩子有更多的牽掛,她才能學會去衡量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血脈親情,才是澆灌孩子幼小心靈的最佳給養。
05
想明白這些,我心中的一些塊壘開始消解,對公婆的怨念也漸漸釋懷。2005年的五一,女兒快四歲的時候,我們舉家南下,開啟了認祖歸宗之旅。
那時還沒有動車高鐵,我們先坐火車奔波800公里到武漢,又幾次倒車,輾轉近300公里,來到老公的老家。
分別的時候還在襁褓中,轉眼間就長成了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姑娘,第一眼看到女兒,婆婆的眼里是無法抑制的驚喜,一把抱過女兒親來親去,要說,血緣這東西也真是稀奇,明明以前沒有印象,女兒還是扎進了奶奶的懷里!
那次我們回老家,受到了空前的熱烈歡迎,家里的親戚輪流請我們吃飯,女兒被從這家抱到那家,一天天不在我們身上,竟然絲毫沒有哭鬧。臨走時,熱情的姑奶奶專程跨越長江來看我們,給女兒帶來了一堆好吃的。
06
從老家回來,我就帶著女兒,不時和老家的親人通通電話,奶奶爺爺,姥姥姥爺,叔叔阿姨,舅舅舅媽,也不時打來電話詢問女兒的情況,同齡的孩子們和女兒通電話,QQ聯絡,女兒的世界有了親人的關心問候,有了很多對遠方親人的牽掛。
后來,老家的親人也不時過來,從他們的口中,我們打聽老家的變化,了解親人們的近況。女兒不再覺得孤獨,她驕傲地向小伙伴炫耀自己有幾個姑姑,幾個叔叔,說起自己回老家受到的歡迎,她小小的心靈有了溫暖的依靠,女兒漸漸開朗樂觀起來。
親情,因為聯系的熱絡,變得更加親密。
前幾年,爺爺奶奶都主動要求,到我們家來過年,石家莊的小叔一家也會趕過來,家里一下子變得擁擠不堪。但我絲毫不會嫌棄家里的吵鬧和混亂,我要求女兒主動給爺爺奶奶拿水果,盛飯,要求她照顧小叔家的妹妹。在這樣的氛圍中,女兒懂得了愛是給予和付出,懂得了主動去關心親人,漸漸培養了她愛和被愛的能力。
后來的這些年,可能也是年紀大了,感覺孤單,爺爺奶奶對孫女的牽掛日益迫切,幾乎每個周六,婆婆總要打電話來和女兒嘮叨幾句。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村老太太,能說出來什么呢?可就是幾句樸實的家常話,卻讓女兒心里有了牽掛,知道一千多公里外,還有和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想著她。
07
早在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就曾經指出過:骨肉之間,多一分渾厚,便多一分親情,是非不必太明。是啊,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不是當事者,不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是非恩怨,誰又能說得清呢?只有彼此包容,親情才能維系,親人之間的愛,才能傳遞。
有時候我想,人生的幸福或許本來就是來自親人的牽掛和牽絆??鞓酚腥朔窒聿欧Q之為快樂,煩惱有人撫慰才會得到消解。
這個浮躁和倍感壓力的時代,每個人和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時間都很少,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不應中斷親人之間的血脈聯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缺乏愛,缺乏理解和包容,而這些,只有和我們血脈相連的親人,才能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