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早已化作歷史塵埃中的符號,但這符號不僅深刻的影響20世紀人類進程,也留下了諸多寶貴遺產,蘇俄電影便是人類文化藝術中的寶庫。
或許今天的中國人更加熟悉和追捧好萊塢大片,或者印度寶萊塢的歌舞大片。在世界重要的電影節中,美國奧斯卡,法國戛納,德國柏林,就是中國也有著一些不錯電影節,俄羅斯好像沉沒的低地,在世界電影上無足輕重一般。
電影作為一種基于現代光和聲的藝術形態,娛樂和文化傳播只是藝術的社會功能,而藝術本身有著自己的內在價值。在世界電影史發展中,美國和前蘇聯無疑并稱為世界電影兩個高峰。《列寧在1918》、《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戰爭與和平》、《鏡子》等都無疑是電影史的經典之作,為后來的電影人提供了無數的啟發。
俄羅斯文學有著自己的白銀和黃金時代,擁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托爾斯泰,果戈里,契訶夫等文學大家奠定了俄羅斯文學獨特的地位。同樣,俄羅斯電影憑借題材豐富,思想深刻,電影藝術手法(如蒙太奇)的創造,在蘇聯國家機器的推動下,全面深刻展現了蘇聯的社會變化,電影紀實水平前所未有。
單純孤立的討論蘇俄電影,仿佛閉門造車。作為一種藝術形態,蘇俄電影的發展有著其長久的民族文化土壤,也有著一般藝術的發展規律。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俄羅斯藝術發展的脈絡。
俄羅斯語言的變革:在彼得大帝的手中,俄語進行了現代變革,好比白話文變革一般,為俄羅斯語言文學的創造提供了原始土壤。
俄羅斯文學開啟:普希金作為俄羅斯詩歌之父,更是俄羅斯文學藝術的起點。有著深厚法語功底的普希金將粗糙的俄羅斯文字變成了優美的文學形態。這就是為什么普希金在俄羅斯地位如此崇高的原因吧。
俄羅斯短篇小說:經歷了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等人大量的詩歌沉淀,俄羅斯文學有了向前發展的基礎。短片小說,無論是果戈里諷刺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還是別林斯基的文學評論。俄羅斯文學藝術形態從感性文學進入到現實文學角度。
巔峰時代:列夫托爾斯泰毫無疑問是俄羅斯文學的最巔峰時代,其偉大的長篇小說最終將俄羅斯推上了世界文學之巔,也為黃金時代畫上了圓滿句號。
高原反應時代:俄羅斯文學的白銀時代無論如何贊譽,都無法回避的是俄羅斯文學已經無法超越黃金時代,守成便是難得。高爾基三部曲,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只能取材于當時的社會主義背景,去體現時代性,以彌補思想深度和廣度的不足。
文學跨度到電影文學:電影發展從無聲到有聲,催生了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變。當文學本身的發展受到限制,跳出文學,結合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去創造新的藝術文學高度,無疑是當時蘇俄文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在這種發展脈絡下,傳承俄羅斯民族的悲愴情節,將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文學成就和思想搬上熒幕,以大眾化的角度去詮釋深刻的思想和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等,全世界唯有俄羅斯能夠做到這點,也因此蘇俄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令人遺憾的是,在蘇俄解體多年后,俄羅斯文學藝術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的路子。在否定了蘇聯時期的政治政策后,俄羅斯的文藝創造也否定了曾經的藝術思路,轉向了西方。然而,每個民族有著自己的氣質和宿命,俄羅斯當前電影產業迷失了方向,學著好萊塢大片模式,商業化背景下思想性嚴重下滑。豈止是電影,電視劇,音樂等藝術形態,俄羅斯都未能找到自己民族新的契合點。俄羅斯未來文學藝術之路在哪里?電影之路又在哪里?
每個時代有自己的藝術形態主角,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氣質,只有當一個國家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國家道路,其文藝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以新的視角,新的藝術形態和表現手法來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