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點原則:
1.考研首先是場考試,你要在考場上收獲足夠的成績,必要時可以一定程度上不擇手段稍微走點捷徑,當然,不違法的。
2.考研不只是場考試,是以后3到6年學習生活甚至更以后的工作基礎,為了上一條臨時走點捷徑可以,但以后還是要為自己補回來。
3.上面兩條都是手段而已,從現在考研到將來讀研,學本事是第一要務。
擇校
擇校是門藝術,高考選錯專業可以再換或者跨考,考研目標太高不僅考不上還耽誤時間、消磨精神,目標太低當然是吃虧咯。(切忌眼高手低,一次考上合適目標才好)
首先,信息渠道要廣。上到目標學校官網和招生辦電話,下到一些小道消息,都值得推敲。比較寬的渠道有各校官網,考研的網絡論壇,各校QQ群、貼吧等等,最好能找到心怡實驗室的師兄師姐交流具體經驗。
其次,要精明,要耐心。渠道太多也是個真真假假的話都有,而且不僅要分真假,也要分辨是否適合自己,這要冷靜精明。另外為五到十年計,雖然查資料的時間湊一塊用不了三整天,但是花兩個禮拜沉淀情緒,深思熟慮是值得的。而且堅定的信念能使你更自律。
最后,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在擇校時就考慮到入校后選擇實驗室和導師的問題。竊以為師生同心比選個更強的學校或者專業實力更重要(要想考個專業排名更高點或者地域更好點的學校其實也能考上,但為了本校的優秀老師我還是沒有跨考;要是明顯優秀一個層次的學校,也許好的老師會稍微常見一些,但也未必有100%保障,而且考取難度也會上個大臺階,我沒這個信心也就放棄了)
以上三點都是常人容易忽略卻比較實在的綱領性建議,至于更具體的院校、專業、地域等更多方面更詳細的分析,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許多渠道都會提供你需要的信息。只要根據以上提綱挈領,處理那些信息然后做決定即可。
另外還有兩個陷阱:
一是錯判自己上升空間。自律能力不夠強,就不要在定計劃時把所有潛力都算計在內,否則會一推再推,最后失敗。計劃,即使能自律也會隨著時間流淌不斷調整,要有隨機應變的心理準備和緩沖余地。留多大余地,冷暖自知。
二是進退無度。以我計算機考研為例,408統考科目日后都是從業根基,我選了東大(考C語言、數據結構)。如果你要考408或者同樣科目但更難的清北自命題,最好專業課盡早開始,這算進了一步;如果你考類似東大這樣科目少的,那專業課可以很晚才準備,算退一步。進要避免最終失敗,退也要心里有數,不能打著一退永逸的主意。現在退一步是自知之明,為了安全上岸,將來找時間還是要補上這學習。
復習狀態
這就好比健身,你的身材就是你的生活狀態。不管是增肌、減脂還是塑形,你可以不擇手段臨時達到目的,但身材終將反彈到對應你生活狀態的樣子。想保持身材,只有終生改變,身材一旦反彈一次就算是開了口子,日后更容易反復反彈。
喊幾天口號容易,堅持就難。所以千萬別一開始就用力過猛,嘗試短時間就改變自己,不如春風化雨、張弛有度。別迷信一天學十個小時或者更多,每天8小時高效足矣。即使你低效學習拼到吐血考個名校,將來也競爭不過高效學習輕松上岸的那些同學,時光會將你消磨成“無定河邊骨”,比考研失敗的同學更籍籍無名。高效自然的學習才是今后適合你的生活節奏。
總論
從“總論”開始,行文方式是先說我一家之言,再介紹我實際經歷。“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看官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我的經驗和理論,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切不可盲目照搬、盲目模仿。
一般來說,英語、數學最先開始復習,其后視情況和時機加入政治、專業課。根據其難度,政治最早一般暑假開始,專業課極難甚至可以最先開始復習。
政治:100分,考研成功的重要條件,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一門課。復習原則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參考書獲得盡可能多的分數,為專業課減負。
英語:100分,考研成功的必要條件,英語不過線比其他三門更常見,值得小心。復習原則是目標院校需要多少分,就至少考多少分。
數學:150分,考研成功的決定性條件,優秀和平庸的分水嶺。復習原則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專業:150分,考研成功的決定性條件,讀研就是為了深入學習專業知識,這也是吃飯的家伙。復習原則是盡可能學好,打好基礎。
這里將四個科目介紹的簡略又顯功利,我會在下文每個學科的開頭,詳細介紹它們的魅力所在,都值得深入學習,都會受用終生。
迭代法????
復習時如何?考試時如何????
關于數學和專業課我想多說兩句
首先要知道,考研500分有300分是業務課(數學課+專業課)。因此,只要這兩門150分的科目能拿到錄取名錄高分段的標配分數,另外兩門100分的科目即使偏低,最后總分也是毫無疑問能過線幾十分,復試無壓力。
那么專業課暫且不談,數學我覺得以后基本每年都會是地獄模式。
從前從張宇等老師到廣大考生,普遍認為單數年份較為簡單,雙數年份比較難,其中16年是近年難度峰值,17接近難度低谷。而我個人由于二戰,參與了18考研和19考研。18年的難是意料之中,而19年的難完全是既不合情理,又出乎意料。
后來分析原因,我認為和考研人數直接相關。18年240萬考生,比17年增長幾十萬,19年290萬,而這兩年當中都有一半甚至可能過半考生是往屆考生。加之研究生考生幾乎沒擴招,甚至由于名校錄取保研同學越來越多,統考名額呈現下降趨勢。這意味著考研地“窄門”越來越難進,更多考生考的同時更大比例考生落榜,然后以往屆生身份二戰三戰,考生增長越來越快。
大家都覺得更高的學歷能成為自己走向大城市的敲門磚,畢竟過去是北京歡迎你,現在是北京驅逐你,所有大城市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開始驅逐低端人才,同時高呼大力引進高水平人才來掩蓋無聲的驅逐——你租不起房吃不起飯看不起病。
為了擇優錄取、優中選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數學考試難度。因為統考科目中只有數學分值最多、最容易通過加大難度來區分,否則難道要提高政治英語難度?而且數學是業務一所有考生中參與最多的科目,大量工科、理科、金融等等考生都要考,可以說統考數學就是主要矛盾。說白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現在就是靠數學來勸退考生,不給你學上。
直接的例子就是18和19考研。本來在16年難度達到近十年峰值的時候,下一個雙數年18年只需要稍微難一些,沒必要太難更沒必要有什么偏難怪題型導致所謂不知真假的泄題事件,結果18年偏偏就極難。本來在16和18連續兩個雙數年都極難的情況下,單數年19年更應該是接近難度低谷的簡單才符合大家的期待,結果偏偏19年又是極難。
這樣看來從16到19這四年,其中3年都是地獄難度,毫無疑問地,這不是巧合。這意味著只要考生數量繼續增長,數學就會維持這個難度。
那么我建議從現在開始,數學,你再重視都不為過,花再多時間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