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聞祠廟之設,或尊先法古,或崇德報功,或高山仰止,光風霽月之宅所,聚精會神之祠廟也。有云精誠所至,神理非遙,自然之理,適然之數,存乎一心,久矣。
道光元年,荊楚旱魃,縣郡無遺,桑梓涂炭。先租祈雨于家廟,虬髯老僧隱現,唇語啟,甘霖注,歲穰。 是年,鄉民聚力,順承天庥,依祠興廟,具體而微,形神皆備,俎豆禮容,里人崇之。 龍王寺名緣應龍,自然之道也。凡百余年,雖歷千劫萬數,塾堂瑯瑯,磚瓦青青,茶場馥馥,渡牛渡馬渡眾生,幻化超渡耳。
六祖慧能云:“法不孤起,依境而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固也。
今逢神州盛世,應運順道修葺于舊址。丁亥年辛亥月甲子日,本鄰族親之仁長者,共起重修古寺之宏愿,其心拳拳,其數濟濟,竊以為至善不名,功德在心,口碑自重于贅述也。赤子一念,起應八村;我佛十善,隨喜萬眾。越明年,金秋國慶之日,功德圓滿,踵事增華,盛典開光!思善者之信眾之廣,樂善者之修行之誠,民心淳淳,功德昭昭,碑林銘之或漏,口耳傳之無遺。性神合數,修為教化,莫過于此。蓋人心向之,精氣萃之,神靈注焉。
然則,高山龍王寺其真身若何?境屬大別山南麓將軍縣,程門立雪無二,主席兩任有雙,堪稱鐘靈毓秀之所。遠北遙應天臺山、老君山之佛宗道源;俯之,坐落高山天心石下,三面凈水環伺,四圍松竹掩映,東曉普照無遺,北門青茶有道。天觀地照,信矣乎!拜之,四合廟、五大殿、廿尊神:守其正,雖大道至簡而因果不爽,傳其神,自天人合一而心照不宣。扶危濟困以修心,慈悲自有菩薩心腸;南面北斗須回頭,雷霆不無金剛手段。好自為之,感之矣!余者,易者觀之,艮山坤向,辰東戊西,仁懷之地,大運百年,兼有我佛弟子主持關照,誦經指引,善男信女,香火彌盛,自然之理也。
嗟乎!俯仰天地之間,道法自然,其必曰:積善成德,神明備焉。上乎,法古今之完人,養天地之正氣,莫若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下乎,入孝出悌,修身齊家,莫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感應之道,觀之真身在眼,悟之法門在心,神之觀照在行。上善若海不辭細流,澤被蒼生不遺寸心。隨喜功德,篤行善道,樂善好施者,天助有乎神矣!勉為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