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中寫到: ?"佛陀從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直修行到了佛眼,他眼中看到的沙,恒河之沙,也還是眾生看到的沙"。我沒學過佛法,也沒讀過《金剛經》,不過我覺得在生活中可以這樣理解:
? ? 肉眼普羅眾生都有,佛陀當然也不例外,可是肉眼是有局限的,往往只看到眼前的、靜止的或固化的,見山是山,見雨是雨。
?有部分人有天眼,看問題不簡單,不片面,不短視,善于從宏觀、全局角度出發,眼光深邃,有厚度。
? 然而這遠遠還不夠,我們還需透過現象看本質,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就是慧眼。天眼不易求,慧眼更難得,而法眼則是探到更深的本質。那么佛眼應該是洞悉一切吧。當洞悉了一切,還會“我執”嗎?
? ?蔣勛說:"我嗅到尸骨腐爛間有一種氣味,只是肉身化解,離散或不可見、不可捉摸、不可聽聞的更細小的微塵,比沙更小,比微塵更小。"有這樣的認識,人還會恐懼死亡嗎?我想,兩杯水并排放著,給其中一杯加熱,杯中水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另一杯水該為它的兄弟的“逝去”哀傷嗎?
? ? ? ?今晚,且讓我也把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復習一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它擱在書柜有一段時間了,今天翻出它覺得好親切
書摘:
? *我帶了《金剛經》,學習日本傳統“聲明”的方法,試著讓自己的誦念與水聲對話。水聲與誦念若即若離,悠悠蕩蕩,但總不容易做到純一一念。
? ? ? ? *我想淚水,無論多么安靜,其實也是一種水吧!也可以在仿佛峽谷巨石的坎坷阻難間奔騰傾瀉或潺潺婉轉,找它應該找到的歸宿。
閱讀進度:P63-7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