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老師說過:"幸福的標準就是不內耗。"我非常認同這句話。
在群體心理學中,人們把社會或部門內部因不協調、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無謂的消耗而產生的負效應現象,稱之為內耗效應。內部的矛盾產生無謂的消耗放到我們自己身上,就是猶豫不決、自我否定、后悔糾結的等行為。
每次當糾結半天的事情完成后,會累到莫名其妙的想長舒一口氣放松放松。更嚴重些就是糾結的自己想要抓耳撓腮無法決定直至抓狂。大到人生方向選擇捉摸不定,小到吃飯種類選擇,好像這樣的事情我發生的還很多,仔細想一想,好像有很多時候和親近人的矛盾對自我的否定都是因為自己不夠決斷利索而猶猶豫豫的結果。
面對問題—沒有信心—尋找方法—方法失敗—攻擊自己;更加沒有信心—尋找方法—方法失敗—更猛烈攻擊自己;……N次循環……;
認定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以此為結論沒有理由不攻擊自己。內耗太多無法悅納自己,做不到真正的接受自我就會衍生出很多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么自我的基層支撐也決定自己的成長之路,基層的支撐做不到別提成長的速度了。就像蓋房子地基沒有打好,蓋的再快還是無法穩定,當時間變長或者遇上自然災害,它一定不能屹立不倒。
現在信息的獲取異常簡單,微課、大咖文章都遍地開花,今天學了如何自律,明天學了制定目標,可是知道做不到不如不知道,因為知道的太多反而會因為現實的打擊讓你更加焦慮和自我打擊。周邊這樣的人太多,就像那句“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我們需要的是對自我有清醒的認識,根據自己目前的狀況以及想要成為的樣子去走去努力,把眼光放到自己的身上,去內求!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說:有時候房間的門未上鎖,只不過它是向內打開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向外推,而沒有向內推,就會被困在這個沒有上鎖的房間內。愿我們每個人都能長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