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個農民,有著農民的樸實勤勞,也有著守舊,世俗的缺點。看過很多寫父親的文章,聽過很多描述父親的語言,可是大都是只說好,不言壞。今天是父親節,我想說說我的父親。
老家是北方農村,父親也是一個典型的北方農村男人,現已年過六十。脾氣卻還是那么暴躁,因為父親是老大,下面有四個叔叔兩個姑姑——據說還餓死了一個姑姑。
奶奶去世的早,爺爺又常年有病,許多重擔就落在了父親身上。農村人,無非就爭個張家長李家短,雞飛狗跳,父親的暴脾氣估計就是這樣養成的。小時候跟小伙伴打架了,回家定是不敢說的,說了反而會挨父親的大腳板。
我的父親有很多“哲學”:
1、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對于子女的教育,父親說要人前教子,任馬游崗。犯了錯,立刻給你講,不管人前人后,也許這樣印象才比較深刻。平時就任馬游崗,愛干嘛干嘛去。從來不問我的學習,也不會干涉我的興趣愛好,即使到現在,談女朋友,父親也是說,你覺著好就行。他認為孩子四歲看老,天性不壞的話,以后也壞不到哪里去。背后教妻,我覺著這是一個男人對于妻子的尊重。
2、要有禮數
北方農村,特別是山東,受孔孟之道影響深刻,小時候的大人是比較講究禮數的。見人要喊,一個村子,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伯伯,小孩子哪能分的清記得牢,所以我小時候沒少被父親“人前教子”,挨罵最多的就是,沒大沒小!沒有老,哪有少?!這一點挺感謝父親的教育,讓我成為了一個有禮數的人——我覺得“沒教養”應該是對一個人最壞的評價。
社會在發展,許多人不再講究那些“繁文縟節”,比如姐姐們都出嫁了,回娘家的時候,都染發燙發,涂指甲油——這在以前父親是不允許的。外甥飯桌上嘰嘰喳喳,筷子亂翻,父親也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呵斥。有時候我覺得父親就像老炮兒一樣,也許他們的那一套都不被年輕人接受了,卻也不能跟子女輩去抗爭——對,抗爭。讓人覺得有種英雄落寞的心疼。
3、別浪費電話費
父親跟大多數父親一樣,不善言辭,他一直覺得電話費還停留在長途加漫游的年代,一分鐘一塊五。節儉了一輩子的他是接受不了的。所以每次打電話他都會在母親一邊呵斥,長話短說,差不多行了!什么事說重點,三言兩語不就完了嗎?!小孩工作掙錢那么難,別浪費話費……長此以往養成了我打電話不超過分鐘的習慣,也挺好的——直到有一天我談了女朋友……但是后來如果很久不給家里打電話,母親就打過來了,你爹叫我問問這么久不給家里打電話,怎么回事……
4、我有的是錢
父親兄弟姐妹多,家里孩子也多,小時候家境困難,緊張。即便如此,父親從來沒在他的弟弟妹妹還有他的子女面前說過一次沒錢。特別是對于我們讀書這件事,那是特別有錢!讀大學交學費,生活費,每次父親都跟母親說,多給點!錢又不沉!要是不夠匯款還麻煩。然后母親暗地里再囑咐我,省著點花,這是你爹前天去你四叔家借的。馬上開春了,得買化肥種子農藥,我們就留了三百塊……
父親是個有錢人,所以我是富二代,也繼承了父親的這個傳統,每次給母親打電話就說,你跟我爹好好吃飯,少種點地,我買房子不用你們,我有錢。
這就是我的父親,勤勞樸實也傳統暴脾氣。小時候又愛又恨,長大只有思念的父親。夜里電話問母親,我爹的腰椎間盤突出好點了嗎?母親說,好什么,就那樣了!每天喝酒,喝了酒就絮叨絮叨……我說,喝點就讓他喝點吧,你控制一下他的量。他喝了酒喜歡講話,可是也沒人聽,他的那幾個伙計沒幾個在了,讓他說說吧,你就忍著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