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孩子的行為引發出的社會問題正成為人們交談的熱門話題。
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是現在的家長及學校最傷腦筋的事情。
鄰居玫子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值得家長們的借鑒借鑒。
玫子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每當想起自己一雙優秀的兒女,玫子心里就樂開了花。
玫子像許多的媽媽一樣,為了賺錢把孩子留在了老家給奶奶帶。許多的留守兒童在父愛母愛的缺失中,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的影響,玫子的孩子也一樣。
但是有一點不同的是:玫子的孩子沒有缺少過愛的呵護……
奶奶是一個極有愛心的老人,把帶孩子當成是家里的主要任務;不像農村其他的奶奶,帶孩子是“副”帶,不是以孩子為重。
奶奶在帶孩子的期間,融入了全心身的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玫子除了提供經濟以外,在孩子懂事的時候,只能教育孩子幫奶奶多干點活。
在農村的孩子能夠像玫子的孩子這樣享受到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很少,老人一般都不會完全滿足孩子的要求,而玫子的孩子就能夠享受到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待遇……
這不,孩子三歲半就要求去上學,在家里哭著鬧著:“為什么哥哥姐姐都去上學了就把我留在家里?……”
奶奶征求玫子的意見,玫子就想著孩子要去就給他去吧,就當上托兒所,一個學期150的學費也不是太貴。
反正孩子還小,不行的話還可以多讀幾年,就這樣讓三歲半的孩子以玩的心態進了學前班。
沒想到孩子在學前班的成績就不錯,一直就跟著上了一年級,接著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并考上了研究生。
玫子沒有陪伴過孩子,唯一能給孩子的就是給孩子灌輸孝敬老人的思想,所以孩子對奶奶的感情勝過父母。
玫子的女兒從小也是奶奶帶的,五歲開始上的學,七歲才從老家帶到玫子自己的身邊。
女兒讀書沒有兒子的天賦,剛開始女兒的成績是二十幾分三十幾分,玫子的丈夫時常取笑女兒,學習那么差勁不如哥哥,女兒生氣的恨哥哥。
玫子一邊鼓勵女兒一邊引導丈夫,不能以成績的分數來確定一個人的能力,女兒也氣呼呼地說:“我成績沒哥哥好,說不定我以后賺的錢比哥哥還多呢。”
因為要上班,玫子夫婦沒有太多的時間接送孩子,許多的時候孩子是一個人坐車四五個站去上學,回家也自己坐車回家。
孩子想學溜冰,玫子在上班的時候,把女兒送到公園的溜冰場,讓女兒自己去學,下班的時候再去接孩子回家,等女兒學會了就給她買了溜冰鞋。
玫子的這種做法讓許多的同事都替玫子擔心說:“你怎么這么大膽?你就不怕孩子給別人拐跑了?”“你怎么那么放心噢?讓女兒一個人在公園?”
玫子確實很大膽,但是,比起香港電視節目主持人許戈輝對女兒大膽的舉動,玫子覺得還差遠了。
許戈輝從小就讓女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給女兒講社會經歷經驗,使九歲的女兒就可以獨自一人去游海南。和三輪車夫斗智斗勇,和驢友大學生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露營……
玫子在聽到同事們為女兒擔心話,也只是笑一笑。
玫子的女兒雖然讀書不行,但是在生活能力上一直都很優秀,在學校的生活課都是優,九歲的女兒就學會了自己煮飯吃,洗衣服。
初中畢業后,十四歲的女兒選擇了讀技校,她本來想學服裝設計,因為當時學校沒有服裝設計的科目,只有學習電子專業了。
班上四十多個學生,只有三個女生。現在只剩下她女兒一個人了,在學校里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每個學期都拿獎,現在正準備參加市里的技能比賽呢。
從玫子對兒女的教育方式里,讓我看到孩子不能靠管教,而是引導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更優秀。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仁、義、禮、智、信”為主導思想,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做人的軸心,這是做人的根本;以西方的文化開放自由思想為輪,讓孩子的生命有自由釋放的空間,孩子才能夠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