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給小孩子講道理,本來是一個無需討論的問題。但在很多家庭里,小孩子是無需講道理的,等到長大了他自然會明白。這個春節,我親身經歷了兩種觀念的沖突。
春節期間,婆姐一家三口來老家過年。外甥女兒四歲半,比我家小魔女大一歲半。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很快打成一片。雖然以前很少見面,根本不熟,但還是玩得不亦樂乎。我心里暗暗高興,這下小魔女不會整天粘著我了。外甥女畢竟大些,小魔女跟著她,說不定還能學習一些簡單的習慣和技巧呢。于是將玩具零食悉數搬出,由她們自己分配,準備過幾天清清爽爽利利索索的日子。
可是還沒過幾天,就發覺不對勁。外甥女算不得熊孩子,但很多方面的表現都出乎我的意料。
生活常識方面。外甥女已經上幼兒園一年半,女兒還沒進幼兒園。但很多基本的生活常識,外甥女還不及女兒懂得多。比如玩手機,時間上外甥女完全沒有節制,而且眼睛離得很近。女兒總是忍不住提醒她,不能看太長時間,不能看太近,否則眼睛會看壞的。
二是和人相處方面。外甥女基本是說一不二。一家人正開心的聊天,外甥女忽然大叫,你們都不許說話,誰說話我就拿膠帶把誰的嘴貼上,弄得一家人面面相覷。一起去走親戚,女兒興致很高,下車后就自己撒腿跑開了,走在了外甥女前面。外甥女在后面大哭大叫,賴在地上不肯走。一問原因才知是不許女兒走在前面,必須她先走。
三是心理素質。孩子做對了事情的時候,大人忍不住要表揚幾句,這在我們家很平常。婆姐和姐夫一年見不到小魔女幾面,這一次見面,感覺她長大了,懂事了許多。所以也忍不住時不時表揚一下。但外甥女受不了了。只要她的爸爸媽媽表揚小魔女,她就委屈的哭起來。簡直比她自己受了批評還委屈。結果就是一家人圍著她告訴她其實她更棒,才能息事寧人。
起初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她是客人,來得少,我們便能哄就哄,能讓就讓,希望能讓她開開心心的。但經過了數次觀察,我發現之所以外甥女會養成這樣的性格,正是因為婆姐無節制的忍讓和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玩手機的時候,婆姐說,休息一下再玩吧。外甥女以哭鬧威脅,婆姐立刻妥協,好吧玩吧玩吧別哭了;女兒走在前面外甥女不樂意,在地上打滾,婆姐立刻跑上前,抱回跑的正歡的小魔女,讓外甥女在前;別人夸獎小魔女外甥女不樂意時,婆姐立刻告訴她,你才是最棒的,妹妹不如你。等等。
在婆姐看來,讓女兒哭鬧似乎是一種罪過。只要她不哭不鬧,任何條件都可以滿足她。
同樣的情況在小魔女身上也出現過,但我會在堅持自己立場的情況下給她講道理。比如玩手機,我設置了時間,十五分鐘必須休息。時間到了,堅決收回手機,如果哭鬧,就告訴她,玩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如果她確實傷心,她可以哭一會兒,但是手機堅決不給;不讓別人走前面這樣的情況,我會告訴她馬路是大家公共的,任何人都有權利走,不讓別人走是霸道的行為;表揚別的孩子她不高興,我會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哥哥的歌唱的好,但你的舞跳的好啊,你們都可以受到表揚。
多數時候,講道理可能不會讓小孩子一下子就接受了。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建立起價值觀標準。小孩子衡量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自己是否高興。這個時候,難免會有哭鬧。家長不能因為她哭鬧就妥協,降低底線;也不能一味的不許孩子哭。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哭一會兒,讓他情緒發泄完了,再告訴他這樣做的利弊。從小魔女身上來看,小孩子雖然會哭鬧,但并不是不接受道理,只要家長不放棄教導,不降低底線,孩子很快就能明白,并養成自己的習慣。
像婆姐這樣的一味妥協和縱容,雖然止住了孩子哭鬧,暫時清凈了,但從長遠來看,勢必會讓孩子的壞習慣越來越牢固。長大了再改就會很困難。
為了孩子長遠好習慣的養成,也為了讓自己早日做一個“省心”的媽媽,我認為不論多小的孩子,都要給他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