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仰分化出來的諸子百家

文/觀復知常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細究發現都各有其道,從不同路徑以向道,是道信仰的極大活躍期。

諸子百家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因為中國古人沒有宗教信仰,只有道信仰。

沒有宗教的束縛,才有言論的自由,為了證明自己的信仰,更多的思想被自由的表達、碰撞,生出智慧的火花,形成點點星光散發開來,繼而連成一片,自成一家,家家相激,百家爭鳴。

百家思想為什么突然興起,其來源在哪?

百家爭鳴之時,每家都覺得自己的道更好些、具有先進性,要么可以解決爭霸一方的優勢,要么可以守住安寧的態勢,要么可以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要么可以使得人民安居樂業,總之各有其道。這是一個思想繁榮的時期,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不管其思想如何,各家終被卷入這個亂世之中,摸爬滾打各爭立命之所。

追根溯源經過細究,我們發現百家共屬一道。

哪一道呢,那就是更早的上古時期伏羲、女媧、黃帝及其那個時代的道信仰所傳承下來的道文化,因為時代久遠,各有傳承,雖然都是道文化的傳承,但依舊各有細微差異,總體來說都是土生土長的道文化演生的支脈。

為什么這么說,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為什么他們都是由道信仰演化而來的。百家就如同目前道教的天師道、全真教、龍虎派、龍門派、上清派、五柳派等一個性質,都是由道家演化而來,不同的道家派別傳承不同的門派,甚至還有很多開宗立派的大成就者。例如漢代由張天師創立的道教,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等,大家所主導的都是道教,但各個門派,以及名不見經傳的小門小派又有細微差別,共同形成了現在的道教文化現狀。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如此,由共同的道信仰傳承下來的各家,在亂世來臨之時,都覺得自己有義務為當時社會出一份力量,做一點貢獻,于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盛世。其中就一個鬼谷子學派,又傳承出了孫臏、龐涓的兵家,蘇秦、張儀的縱橫家,更何況有更多奇士能人輩出的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現在很多已不可考(即使可考,至少我是沒考的興趣)。

因此,追祖溯源百家共源一道,百家為道爭鳴,在春秋戰國這個特殊的歷史環境氛圍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舍我其誰

隨著戰國尾聲秦李斯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再到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百家爭鳴的局面迅速過渡到百家凋零的狀態,可憐百家爭鳴只如曇花一現。

然而百家爭鳴雖然短暫,卻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思想文化內容,帶給后世兩千年的文化繁榮之基石。雖然百家凋零了,他們的思想或多或少得以流傳下來,他們的故事被千古稱頌,給后人留下一個又一個文壇佳話、思想明珠,同時也給后人思想之源泉,不竭之動力。

那為什么會是儒家獨勝呢。

儒家的修身養性可以保證文人的安穩,治國平天下思想符合當權者統治的利益,而且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能讓每一個讀書人都看到希望。而其時,新儒家又或多或少的吸收了敗下陣來的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取各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為儒所用。

此時諸子百家勢已微弱,各家仍在籌謀發展時,恰逢兩漢之間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趁此空虛,正好得以發展。打著道家幌子的佛教進入,更是給后來諸子百家的復興堵上了最后一條道路。

道家雖然因為根基太深、實力雄厚,沒至消滅,然而也是沒落了,從此從政治生涯中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轉而為百姓的安寧默默貢獻,也為抵制佛教而形成土生土長的道教。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家逐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道家其幾千年的影響早已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以至于魯迅在兩千年后仍然慨嘆中國的根底在道家,即使如此,道家發展到今天也算是茍延殘喘了吧。

當下新中國正處于復興階段,為中華崛起而添磚加瓦的我們,同樣需要振興傳統文化,再次迎來百家爭鳴的盛世。這次爭鳴不再是諸子百家,而是更勝于諸子百家的西方文明、新文化潮流、古典文化,古老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都會在此再次唱響開來,共建中華繁榮文化文明。


換個視角看經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