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每逢高考揭榜后,全國各地很多城市都會舉辦高考狀元學習經驗分享會。我也參加了幾次類似的分享會,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等一流高校的狀元們在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時,盡管每個人分享的角度不同,但這些狀元往往具有以下五大習慣:
1、專注
小學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低年級的孩子在聽課時候專注力只有幾分鐘,所以老師上課時候要把重點知識在幾分鐘內講完,然后再通過練習、朗讀等方式來幫助孩子掌握知識。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上課往往比較專注,不會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而那些成績差的孩子很難集中精力來聽課,這樣的孩子就是沒有養成專注的習慣,一會找同桌聊天,一會玩下筆,一會發呆走神------時間長了就會和優等生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放學回家寫作業的時候,成績好的孩子一般會集中時間把作業寫完,而成績差的孩子往往會寫一會作業又去玩下別的,經常會拖延到很晚也完不成作業。有教育專家長期研究后發現,能否專注于做一件事情,是造成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重要原因。成績優秀的孩子,大多能專注于某件事情。
2、思考
善于思考,是學習過程中的重中之重,貫穿于聽課、作業、復習等各個學習環節。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行成于思毀于隨”,如果一個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乏思考的能力,那么他對學習的知識就做不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比如學習數學的時候,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公式,同樣的題型換一個角度來考查,不會思考的孩子可能就做不出來了。
3、閱讀
著名學者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一個觀點,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靈魂的發育史。他還指出,一個孩子的最佳閱讀年齡是在14歲之前。14歲正好是讀初二的年齡,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孩子們一旦升入初三,就面臨著中考,他們的自由閱讀時間就非常少,上了高中后閱讀時間也是很少。14歲之前更是人生中記憶力最強的時候。這些高考的狀元們大多數從小都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江蘇有一個文科高考狀元楊清嘉,從小就喜歡閱讀,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讀《紅樓夢》,到了高三,自己也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成了半個紅學專家。當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好奇心”,她以紅樓夢為素材的高考作文《<紅樓夢>------我的琉璃世界》獲得了滿分。閱讀不僅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提升個人修養,還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和認知能力,對孩子的成績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4、記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尖子生往往一邊聽課一邊記重點,方便課后的復習和整理。通過記筆記不斷消化掌握所學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是近年來各種狀元筆記非常熱銷的原因。
5、計劃性
成績優秀的孩子做事情往往有計劃性和條理性,做好時間的安排,該做啥就做啥,不會拖延,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特別是到了初高中,學習的科目多,如果每天的學習安排都是隨心所欲,沒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就很容易迷失學習的方向,看似每天都很忙碌,可能學習效果很差。
學霸不是一天練成的,以上五大習慣需要從小培養,想成為學霸的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