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上次的考古和文物分享之后,感覺對中國歷史有了更系統(tǒng)的一個認識。以此為契機,對于愛好文學的的人來說,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國的文字起源和文化傳承,于是就買了這本書,余秋雨老師的《中國文脈》。
梳理歷史
? ? ? 從最早有文字記錄的甲骨文開始,我們祖先從大自然和鄉(xiāng)野間汲取靈感寫出了充滿人間情味的《詩經(jīng)》。之后出現(xiàn)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各種思想流派影響力空前絕后,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就是來自我們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創(chuàng)立者“孔子”。之后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基礎。
? ? ? 之后的魏蜀吳三國兩晉時期,出現(xiàn)了文化的三個高峰,第一個是司馬遷的《史記》,他以一人之力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從此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貫的歷史規(guī)范,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始終有史可循的國家、第二個是有名的“三曹”,歷史上的皇帝很多,但詩人皇帝,尤其是父子三人同是文化巨人的只此一家、第三個是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桃花源記》構筑的理想生活是多少亂世人心中的向往,他對自然景色和農(nóng)村生活的描寫回到了我們最初的“詩經(jīng)”,語言質樸自然,通俗易懂。
? ? ? 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民族文化融合時期,上學學過的《木蘭詩》,講了一位替父從軍的女子,從小就很喜歡它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的精神。之后到了我們古代浪漫文學的高峰,就是千百年傳唱不衰的“唐詩”。從“初唐四杰”,到唐中期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每個人的作品都精彩絕倫,讓人拍案叫絕。晚唐的李商隱,被“六神磊磊”老師形容他能撐起一個宇宙。五代十國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的南唐后主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多么哀怨,多么美的詩句,不像出自一個國家統(tǒng)治者之手。
? ? ? 接下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我最推崇的是蘇軾蘇東坡,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幽默智慧,深諳人生真諦。他的詩詞豪邁大氣,雄渾悲壯,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詩人對于沉浮榮辱都持有冷靜、曠達的態(tài)度,詩中多表現(xiàn)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就像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詩的美,反映在人生格局上。
? ? ? 最早知道的是歷史課學到的關漢卿的“竇娥冤”是元曲的代表作,補上了我們國家戲曲上的空白。元朝還有一副位列十大傳世名畫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的作者黃公望,掙脫了宮廷繪畫的陳腐與局限,將畫面投向了廣闊的山水自然,給后人留下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同時這幅畫是黃公望在82歲所做,所以有人說“人生若覺無作為,愿君讀讀黃公望”。
? ? ? 明代有一位影響重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他就是“心學”的創(chuàng)立者王陽明,他的知行合一理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凡事遵循良知,但良知也需要時時格物;明知這件事是錯誤的,要勇于反抗,否則最后害的是你自己;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憂國憂民,出其不意,僅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平定了差點顛覆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亂。當然人無完人,不過這也正說明了先生的可愛不是嗎?
? ? ? 最后說到離我們最近的明清兩代的小說,四大名著名字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他們最初都是來自民間的說書藝人,這是不是也驗證了那句話“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本中余秋雨老師首推《紅樓夢》,說它“全方位的探尋了人性美的存在狀態(tài)和幻滅過程”。受電視劇影響,總覺得這部小說有些凄凄慘慘戚戚,不如另外三部豪氣有趣,看完這句話,準備買來讀一讀。
文化交融
? ? ? 記得學歷史的時候,老師提到的最多的是不能孤立的看待中原文明,要將少數(shù)民族文明與中原文明結合起來。對于文化來說外來文明給我們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又與中原文明碰撞交融。就像歷史上的少數(shù)民族鮮卑、契丹、蒙古,直到近代的滿族,漢族常常在政權被外族戰(zhàn)勝之后卻在文化上與外族相融,歷史文化自有它的前進道路,大多與朝廷的興衰關系不大。
? ? ? 文化的交融還必須提到佛教,它誕生于古印度,是一種純粹的外來文明。在佛教之前,我們中華大地已經(jīng)有前面提到的諸子百家,佛教能夠傳入中國并且被廣泛接受,余老師用的四個字是“不可思議”。或許書讀的不夠多,或許閱歷不夠深,佛教,道教,儒家我了解都不多,但不知道為什么,佛教給我的印象最自然,最干凈,可能是它的清凈讓我放松,或者它的的戒律讓我信服,又或者它的超脫讓人向往.....。余秋雨老師給出的三種不同審美境界的比較,我原文引在這里,希望有一天在此基礎上,能夠有自己的見解。
? ? ? “儒、道、佛,一種是溫柔敦厚,載道言志;一種是逍遙自由,直覺天籟;一種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國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種,但如果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和審美等級來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兩種。在后面兩種中,又以第三種即佛的境界更為難得”。
巍巍大唐
? ? ? 余老師說過,如果下輩子,希望還出生在中國,因為有唐詩。我非常同意,“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多么空靈優(yōu)美,母語非漢語的人怎能體會其中的意境呢?唐詩又是多情的,他們的愛情、友情、兄弟情、君臣情......皆有它見證。
? ? ? 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元稹的“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描寫的我們?nèi)祟愑篮愕闹黝}“愛情”。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了兄弟之情;李世民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描寫君臣之情的。描寫友情的我要引一首我喜歡的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詩“哭劉尚書夢得”
? ? ?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秋。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
? ? ? 六神磊磊老師對這首詩的解讀最讓我感慨,傷懷。他是用了幾句黃家駒的歌詞:
? ? ? 前面是那方,誰伴我闖蕩。尋夢像撲火,誰共我瘋狂。沉默去迎失望,幾多心中創(chuàng)傷。誰愿夜探訪,留在我身旁。
? ? ? 唐詩是唐代的文化標簽,我一直很好奇,中國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朝代和帝國更替,為什么在唐朝迎來了詩歌的高峰呢?“文化聚落”與一個空前絕后的盛世之間的關系,指引我尋找,思考。
文脈人格
? ? ? 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淀為人格。因此,深刻意義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體人格史。詩經(jīng)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每一種文化的背后,最讓我們親切的都是文化背后的作者,讓我們感動的也是作者作品代表的人性。不同的作者,個人遭遇不同,寫作風格也不同,不過打動人心的往往是感情。
? ? ? 大道至簡,一直很喜歡英姐的一句話,:“情由心生,筆隨心走,我以我手寫我心,”這是我追求的狀態(tài),也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