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是我很喜歡的心理技術之一,易操作,更人性,效果好。麥克的書讓我看到了敘事在兒童治療中極好的應用效果。豐富的案例顯示,外化、去中心化這兩種技術可以極好推進與孩子的對話,取得有效信息,于是推而廣之,想到了家長、老師在與孩子的對中,是不是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技術,以下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技術如何應用。
外化對話
外化對話,就是將內在的困擾“掏出來”,并將困擾擬人化,孩子暫時抽離。案例顯示:通過外化,孩子對于困擾的強度、造成的麻煩很容易生動具體的描繪,也能說明自己希望的與困擾的相處形式。另外,把自己內在的部分外化,也避免了孩子及他人對自己的全盤否定,以及由此引發的其他負面情緒,孩子會覺得:我只是有這樣給一個困擾。生活中,也不乏那些將困擾等同為孩子本身的例子,“他很敏感”,“他注意力不集中”……像強力膠貼上去的標簽,撕也撕不掉,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的無力感和壓力。
理查是個七歲男孩,因早期創傷心中有很多恐懼,導致無法入睡,甚至失眠,身體虛弱。麥克幫“這些恐懼”取了名字,初步的外化完成,理查很輕松地說出了恐懼在自己的生活中造成了多大的干擾,且表示“要做些什么,管教一下這些恐懼”。可以看出,經由外化,理查從困擾中抽離處理,心中的力量被很好的激發,決定來對抗恐懼,而不是任恐懼干擾自己。案例最后表明,理查想出的方法對治恐懼十分有效。
葛瑞,四歲男孩,極為挑食,父母認為對食物恐懼。麥克把飲食困擾外化為“頑皮的小恐懼癥”,這樣的稱呼很快吸引孩子加入了討論,于是得到了更多信息:因為小恐懼癥,父母不知如何保證兒子健康,葛瑞因此瘦弱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如:爬樹,跟爺爺去釣魚——太瘦弱了,擔心抓不住魚竿。案例最后,葛瑞成功的邀請到老虎的力氣,克服了小恐懼癥,“驕傲的展示了和也有去釣魚的照片”。
由此可見,外化的技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于清晰地定義問題,描述問題后果以及克服問題都有很好的鋪墊作用。
麥克特意指出,“外化并不是為了讓案主與困擾形成對抗,更多的會采用教育、合作、監督、收復失地等隱喻,避免了經常使用競爭、對抗的隱喻潛在的不良影響。”文中未多加解釋,我想大概指的是對抗中必定涉及到力量懸殊,案主的力量感不一定能夠對抗困擾;而且合作的關系要比競爭關系更健康、更有可持續性。
去中心化
麥克提到了治療師可能的四種定位,其中他比較偏好“去中心化、有影響力”的定位。這樣的定位中,把案主及其家庭的知識、技能、偏好置于治療的中心,治療師并非中立態度,而是承認并檢視自己對案主生活造成的影響。
他說:“兒童是自身經驗的創造者。治療師如果因自己有專業知識而把自己視為兒童的生活專家,則可能是忽略了這一概念。”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眼前一亮,其實不僅是治療師,家長、老師也需要時時記得:孩子才是他生活的作者,我們所做的是輔助,不是替代。也有很多成人無意識地替孩子生活,比如常對孩子說:我覺得……比較好,你應該……。是愛還是以愛之名?無疑有些忽視了孩子的主動性和主導地位了。麥克提示:當提出問題的方式容易引出我心里已有的答案,或問題中已經暗示了答案,則表明不自覺的傾向中心化、有影響力的定位,需要調整。
艾利克斯被“怪東西”困擾,無法專心上學,所有的成人都說出了自己認可的解決方式,卻使“怪東西”越來越大。這顯然是成人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生活的中心主導,卻讓艾利克斯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所以,有時候成人對自己正確的定位很重要。
麥克的書展示了敘事技術的魔力,作為師長,能否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有待我們在生活的實踐、反思。
本書還有很多值得細細思忖的觀點,如“站在河岸上,審視生命河流”,“邀請第三方,見證孩子的改變”……以后逐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