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沒有太多的雜想,念就清晰流露。當凈心正念相互融合勝境界就會顯現,這是進入禪定所浮現出來的光境。光境有很多狀態也有很多變化境相,是心凈的結果或心處于暫時清凈而發,這種清凈我們稱之為凈覺心。所以由凈覺心萌生出來的禪境都可以取用,作為修行的資糧也是通往安樂和快意境界的殊勝之道。之所以是光境而不是光性,在于修持者覺識是否清晰而定。光境就是光境,一定是趨向生滅的;光性決定是光性,一定是與性相應無別的。譬如:光燦奪目的黃金首飾,這種光燦奪目是來自黃金本身的純度但不是黃金是由黃金而發,這就是光境的譬喻。黃金本身具足光性,表現出來就是金光燦燦,但金光燦燦不是黃金是由黃金而發。倘若相得益彰即性相一如,那么金光燦燦就是黃金,這是與性相應如同百川歸海一樣。譬如:溪水流進河水就是河水,這樣的河水包涵溪水但已經不能叫溪水而叫河水是河水的一部分了。同樣,河水流進江水乃至江水入注大海就是海水,海水包涵河水以及江水但不能再叫做河水或江水而叫做海水。因此,滄海隨取一粟就是百川。
光境是心凈所現但不是真性!譬如:在禪定中所瞥見的佛、菩薩、佛音、菩薩香、各種色彩,形態、音聲、仙氣,動靜乃至輪像都屬于光境所以不能過于沉迷其中以為見佛成佛,這是一種誤區修行上的誤區。不見佛就是佛,若見佛就是魔。為什么?因為不見佛是不執佛求,若見佛是執心是佛自然是魔。這就離了光境才是真正的見光,見到了真實光性即本我。這需要時常在禪定中打磨諸境即磨礪諸識趨向透亮,透亮的心是沒有性相的,就像廣大的虛空你別刻意去見它。因為它的廣大所以才呈現萬物的精彩但不能刻意尋覓它的廣大,這就是真正的光,智慧之光從自性中生不從外求。所以,真正的光是于三昧起的。
你若見佛,我就見魔;你若見魔,我則見佛,這是任何修持者都需要懂得的基本法義也是基本禪義。否則,你以為自己在禪定中見到了佛菩薩乃至音聲光相還給你講經說法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你錯了。因為你所見所聞所聽所依的玩意都是你自己在禪境中造的,只是你身處其境并不知道而已。這說明什么?說明你把自己的欲貪帶進了禪定才會萌生欲貪幻生的假象蒙蔽你的真性讓你產生真實感,所以你身處其境當然一無所知。倘若覺性清明身處其境必然清澈見底自然無所動搖,這才是正三摩地。鑒于此,你沒有必要為此得意忘形。因為你所浮現出來的禪境十分淺顯,不值得到處炫耀和吹噓。這和三歲小兒得到一丁點的糖果以為自己很富裕有什么區別呢!
真實修行就是真實面對自己的膽怯和愚癡勇猛精進而不是逃避自己,依靠所謂的神佛來庇護,這種愚蠢的心理若帶進禪定是件很可怕的因果。
問:何其自性本來具足?
僧伽鼎然答:吃喝拉撒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