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上午,我搭同事小張的車去單位,小張順路先去送他老婆。星期一堵車,堵得都不知道走哪條路。
小張喜歡用導航來看道路的擁堵情況,所以選擇好起點和終點,導航軟件導出來一條路。道路擁擠,小張自信技術還行,于是,有空就鉆進去,但車挨著車,哪能正好進入規劃好的路線呢。
于是,車在直行道,總不能左拐吧。就這么隨機應變,導航軟件看一下哪條路不堵,盡量走不堵的路。
終于勝利在望了,快到小張老婆的單位了。意外發生了。
一個行人突然從小張車的右邊沖出來,小張車速較慢,及時避開剎住了車,但還是碰到了行人一下。
行人是個40多歲的中年人,于是,常見的“碰瓷”場景出現。行人繞到車窗過來和小張理論,小張頭一次遇到,覺得這個人是故意碰瓷,又沒傷著,躲一下就沒事了,就吵了起來。
中間我過去協調過幾次,行人想要錢,但小張不想多給,行人不愿意,于是這么僵持著。
接著,行人放出了大招,122的車來了,行人直接上了車躺在擔架上,要去醫院檢查,小張得陪著去看。小張的車也被交警拉到了停車場。
最后,小張報了保險,陪著行人檢查心電圖、彩超等,交警讓小張協調好了行人,確認行人不再追究責任,才能提車。小張除了檢查的費用、停車的費用、時間,最后賠了行人500塊錢才算了事。
這個事件,大家說怎么解釋?
小張看到的世界是“這個人是訛錢”的,最后得到的是真被“訛了500塊”。
在社會上這種事情的處理一般的解決辦法就是
雙方協商后私下解決,如果動用了交警,交警只會按照事故處理,讓被撞者滿意的方向處理,即使是碰瓷、假摔(因為難以判定)。這個可以理解為事情的規律。
所以,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私了”(且交警來的晚)。
處理起來最大的分歧就是在賠償多少錢的問題上,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容易造成雙方的互不讓步,里面也會有情緒的影響。
成本怎么算?大家可以在留言區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嘿嘿嘿。
你所看到的,是你所得到的哦。
二、
- 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
這是永澄老師今天說的話,究竟該怎么理解呢?
永澄老師前幾天在一個群里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用一個詞來說說你的世界觀?
也可以說成,你是怎么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
一個詞,這個太難了,難在這一個詞背后的東西,這個詞是我們自己看到的世界的歸納總結,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是這個詞的演繹幻化。
比如:
李笑來老師的 “操作系統”
成甲老師的 “臨界知識”
永澄老師的“透鏡”
黃有璨的“運營”
這個詞后面包含的東西,有高級的心理表征。用李笑來老師的話簡單來說就是:
概念及其相關方法論
用永澄老師的話來說,就是:
- 在認識世界方面,透鏡是:一種穩定、系統、自洽、邊界清晰的世界觀體系。
- 在改造世界方面,透鏡是:對事物規律、人性和資源認知的假設。
再看這句話“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
“你所看到的”就是指怎么解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在你眼里、心里、腦海里究竟是什么樣子?
這個里面涉及很多外界信息如何在人腦海里處理,其中重要的有“心智模式”、“思維模式”。
“你所得到的”,怎么判定得到?一個事情失敗了,你認為是得到了什么還是什么都沒得到?做生意虧了,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你被朋友騙了,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所得到的,也就是你能看到后所得到的。
如果某些東西意外得到了,說明你已經意外地看到了另一面。
有些像蛋生雞,雞生蛋,繞啊。
其實,看到和得到之間是有很長的距離,如果真的你看到的,能變成你所得到的,那你的戰略能力、執行力也是相當了不起的。
你所看到的,就是你得到的。也顯示出了一種動態影像的關系和作用。如果真的能動態關聯,整個體系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永澄老師提到,看到也可以分為:選擇or自動,故意or刻意。
可自行演繹,每個背后又有很多模型和方法論在。
三、
第二部分,說的好多都是概念、理論知識的推演,第一部分則是具體案例。其中有兩個詞很重要,還得再探討一下:
“解釋”和“自洽”
1、解釋是什么?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給我個解釋”?尤其是你犯了“跪搓衣板”的錯時。
“解釋”變成了“理由”的代名詞,而理由變成了一個理由的代名詞。
解釋,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合理地說明事物變化的原因,事物之間的聯系,或者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百度百科)
我覺得這個詞的定義挺精確的。說明了HOW,WHAT,以及背后的WHY。
解釋的關鍵步驟及因素應該包括:
觀察
思考
歸納總結
合理地說明原因,關系,規律。
在現實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溝通中,我們得解釋往往是情緒化的表達,情緒化的詞匯,情緒化的解釋。
真正的解釋,和成甲老師的“反思”有共通之處。
永澄老師提到的解釋系統包含:“經驗系統”和“認知系統”。
解釋的東西,不要用一個理由、一個方法去完成,而要用一個系統去解釋、解決、預測。
2、自洽是什么?
簡單地說就是按照自身的邏輯推演的話,自己可以證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錯誤的,這就是簡單的自洽性??茖W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于客觀基礎上,反之則建立于主觀之上,最終歸屬不可證偽與證明,一個不能夠滿足自洽性的理論或者方法顯然是不攻自破的。(百度百科)
一個抽象的、理論的知識,推演的場景、人物、沖突等狀況,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或解決,如果解釋不了,就不是自洽的。
比如二八定律,20%的產品產生80%的收益。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那就是自洽的。如果事實證明不是這個樣子,那就不是自洽的。
自洽側重的是方法論的應用和證明。
解釋世界后,要做的就是行動。
記住,離改變距離最近的,是行動。
無論多偉大或渺小的想法,都不會變成現實,只有行動后才會變成現實。
客官,點個贊再走吧。
另外,告訴你個秘密,不需掃碼就可以關注我哦,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