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152天? 書店
突然看到在北京望京有一家有意思的書店,one space,單向空間。所以,晚上閑來無聊,沒吃晚飯,坐了4站公交車,就來到這個地方。
說起書店,成為在我理解范圍內最能釋放放松和愉悅的地方。日本的蔫屋,曼谷的open house,天津濱海圖書館、誠品都是很不多的選擇。所以今天我就做個書店小圖集作為今天的匯總主題吧。
1. 天津濱海圖書館
這是2017年中國最網紅的書店了吧。同時該建筑也是2017年世界十大建筑,當然這個排名和評選是什么渠道就不得而知了,這并非重點。
只可惜的是,這個大廳里的書所看到的照片并不是實物,只是貼紙。真正的書還是在這個書架后有閱讀和借閱區域,它并沒有打破傳統圖書館的局限。所以它也只是圖書館,而并非是“書店”。但是也無妨它成為朋友圈里的打卡勝地。
2. 日本TSUTAYA書店
關于這個書店我要多說兩句。
這個書店的漢字也不知道是不是“蔫”,所以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怎么念。反正根據英文字母可以拼出來它大概的日文發音。
坦白講這家書店就是像中國的新華書店一樣,在東京街頭還是很普遍的。但是不一樣的是,tsutaya有一些自己的旗艦店。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兩家,一家是在六本木的老牌旗艦店,另外一家是去年在寸土寸金的銀座剛開的書店。
TSUTAYA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它的陳列品里能感受到濃重的文化氣息。在這里能看到日本的折扇,能看到本土化的港幣,能買到傳統書法的宣紙、毛筆和墨水,當然日本武士刀也能在這里看到。
雖然目前很多書店都是這個風格,諸如臺灣的誠品,國內的很多新開發的書城,例如西安的曲江書城。但是如果細細品味會發現TSUTAYA還是在運營中做到了頂尖高手的位置。從音樂的選擇,背景燈光的選擇,陳列品的架構設計,都給人以“精致”的感覺,它秉承了一貫以來日本文化的精髓。
我曾經和三井住友的銀行朋友問過,像這種書店如何盈利? 我得到了一個清楚的答復:這種書店,其實完全沒有庫存壓力,它其實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所有的書目都是出版社“借用”TSUTAYA的地盤來“陳列”的,銷售收入會和TSUTAYA進行分成,當然日常的“租金”也還是要支付的。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書店的open space辦一些小型的展覽,或者和讀者的見面會,書店的作用擴展出一個新的領域,也有助于讀者能夠更直接的在這里得到深入的交流。
就連星巴克,在書店售賣的杯子都有定制版本。
3. 曼谷open house
論敞亮程度,非這家書店莫屬。它在曼谷的高端商場cenral embassy的頂層,占據了一半的面積。據說投資和風格設計也都是來自日系。
這家書店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正好中和了曼谷的色彩。去過曼谷的都知道,這個國家的人都喜歡濃墨重彩,從滿大街色彩奇葩的出租車顏色就能看出來。但是在常年高溫的熱帶地區,有這樣一個主打綠色系風格的書店,給人以十足的清新感。
它給人以極大的沖動去買上一杯冰咖啡,然后拿上一本書,看著窗外的景色,慢慢品讀。
當然缺點也有,也凸顯了曼谷的特色:書店里的餐飲過多,這不免讓商業化的氛圍泰國濃厚,這一點遠不如日本的蔫屋做的好。
這個書店還有一個人性之處:有一個很大的區域是給小孩子玩耍的,如果帶著寶寶來的讀者想要安靜的看書,可以把孩子放到這個地方,書店也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看護這些小寶寶。而小寶寶們一旦有“同齡人”在,多半會忘乎所以的玩耍,這樣家長就能在附近悠閑的享受一回reading time.
4. 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的名氣還是比較大的。我去過三個地方的誠品書店:臺北、香港和蘇州。
不得不說,論feel,還是臺北的誠品書店感覺好。我的這種主觀,主要來自于字體——繁體字。文字這種東西有時候會散發出不同的魅力,可能是本身就知道誠品是臺灣的原因,所以當在臺北看到書架上都是繁體字印刷的圖書時,就有一種文化的融合感。
當然從閱讀內容上來講當然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只是有時候就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會讓你對不同文化場景下的東西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
香港的人太多,蘇州的人太吵,也就是臺北的誠品才剛剛好是我印象中的那個feel。
5. 其他
清邁AIS CAMP,是泰國第一大移動運營嘗試運營的一家open space的綜合體。
深圳書城:我個人認為深圳比較美的建筑之一
我要特別發一張下圖的照片:這是在緬甸的一個小書店看到的。也許它并不能提供如上一些舒適的環境,也無從考究細節之處的精致與否。但是,在這個被二手書堆滿的空間,在這個最簡單的白織燈的燈光烘托下,能讓對“書”、對“閱讀”有更本質的思考。
當然還有今天來的北京的單向空間:
把書店的照片都匯總起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雖然在網盤上翻了超過1個小時,但是每看到不同的照片就能穿越過去,回憶到在那個書店時的那種獨特的感受。
書店現在越來越成為一個“殼”,但是它也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舒服放松的場所。在這個環境里,對我而言,閱讀的興趣和寫作的創作欲得到了極大的激發。相比去一個shopping mall,看一場電影,也許這樣的環境更能讓我有機會自己與自己對話。很多對我有啟發的話語,都是在這些書店里不經意翻看某本書的時候,深刻的記憶下來,從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反復的品讀和思考,最終沉淀為自己的一個觀點或者一段感悟。
閱讀的目的其實是純粹的,就是應該給心靈一個安逸的空間,讓自己能和自己對話。只不過,好像越來越堵的都市人都更多的把閱讀和看小說聯系在了一起,閱讀也就成為了“讀故事”的消磨時間的方式,誠然,這也是好事,但是我還是覺得,也許閱讀可以給我們的應該更多。
我想,對于書店探索的腳步還是不會停歇的,在某個陌生城市、陌生的角落我還愿意去挖掘更有意思的街角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