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在單位混到了一個不錯的職位,隨著工作職位的提升,找他辦事的人也多了起來,可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他的職位可以做到的,但是拒絕他又怕別人誤會,結果總是答應,然后拖拖拉拉的,最終辦成了,人家認為他能力所及,動動手的事兒,辦不成人家認為他不夠用心,抱怨自然是順其自然了。
為此小Q經常和自己的太太發生爭吵。太太一提起他幫人辦事就頭疼,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小號郭冬臨”,因為他身材比較瘦小,但是他做的事兒和郭冬臨早年那個為了面子寧愿排隊去買票也要說自己有熟人的角色差不多。
小Q也挺苦惱的,可是他擔心拒絕了影響了自己和朋友的人際關系,人家好容易開口了,這是看的起自己,如果自己拒絕,人家誤會怎么辦?可是有些事情自己真的做不到,或者有些關系也一般,但是他就是說不出拒絕的話。
又一次他們家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來請他幫忙批個條子,可是這是他們局長的事情,他根本做不到,他跟對方也沒有什么聯系,內心極其不想幫忙,可是想到人家說的幾代內的親戚,只好同意了??墒亲罱K沒辦成,這個所謂的親戚在外面好把他敗壞,為此他氣的好幾天吃不下飯去。
可是遇到類似的事情,人家一說,他又同意了。他經常感嘆做個好人真難啊!他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可是讓自己難受的好人他真的不想做了,只是遇到事情鬼使神差的又答應了。
英國咨詢師雅基.馬森(Jacqui Marson)在《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Curse ofLovely)中,談到一種強迫心理,稱為「圣母情結」。
陷入圣母情結的人,活在一種不健康的假我狀態。簡單說,就是活得虛偽。
馬森認為圣母情結的人要不是活得像是「憤怒逃避者」,就是「認可追求者」,或是兩者的綜合體。
無法面對他人對自己的任何批評,很害怕被指責。或者非常重視他人的認可,得不到認可就活得非常惶恐。
對于這兩者,馬森闡釋圣母情結的人大體有八種表現,這八種表現也是八種內心痛苦的來源:
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
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即使受了委屈。
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行事。
面對重要他人(長輩、師長、愛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與人起沖突。
害怕做任何可能引人注目的事。
在關系中,總是害怕欠別人什么,因而習慣單方面補償對方。
過度夸大拒絕別人的后果。
小Q就是一個典型的圣母情結的人,所以當他想要拒絕別人的時候,總是說不出口,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制定了認知,感悟,改變的三管齊下的策略。
想改變自己現有的行為,首先,需要認識到這個行為帶給自己的不愉快,自己想要改變這個行為。否則只不過是單純的抱怨,當事人依然會重復自己原來的行為,所以就談不上什么改變了。
當我們逃避批評或過份追求認同,背后都有一個害怕受傷的心。這無可厚非,沒有人喜歡在社交中與他人產生摩擦。但是,當我們活得失去自己,在當中屢屢受傷,開始正視自己的恐懼,是一個必要的開始。
為此,小Q第一步所做的事情是,記錄什么情況下他無法拒絕別人,而且在不拒絕別人只好有什么樣的感覺。把這些都寫出來。
然后根據記錄把拒絕的情景列出了一個等級,那些事情他覺得容易拒絕,那些事情他覺得拒絕太難了。我讓從他容易拒絕的事情開始。
其次,自我肯定和鼓勵。這個時候他需要每天做記錄:今天好的表現,比如“過去一直不敢拒絕鄰居來借醋,今天我做到了。雖然里有很爛,但至少是個開始?!睆倪@些小事中獲得自信。
并且讓他每天反思“今天我做了什么?這么做帶給我什么樣的感受?同時記住這些感受。”一旦拒絕別人5次以上,就可以獎勵自己吃大餐。
最后,學會重新劃清人際邊界,互相尊重。
我們無須對每個人的情緒負責,也并非讓別人失望就肯定是我們的錯。爛好人之所以不是真好人,往往就在于爛好人剝奪了別人成長的機會,還讓自己非常難受。
就如:
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教育出無法獨立在社會生存的孩子,請問這是對孩子好還是在傷害孩子呢?關鍵是媽媽在付出的過程中并不快樂,而且會越來越煩躁。
一個為家庭犧牲的伴侶,當他為家人做著一切事情的同時,他強烈付出感,會讓他看不到其他人的付出,這回影響他自身幸福的感覺能力。
一個在工作中過多燃燒自己的員工,當他無法按時保質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光去忙別的時候,別人也不會感激他。
每個人都有他的自我,劃定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好讓每個人都能做自己。
在開始這可能有些難度,所以我們需要時刻的保持自我覺察,感覺自己的情緒,想法,并且去發現那些東西讓我們恐懼,害怕了,自己跟自己溝通和聊天,就能找到那些綁架我們的想法和道德模式,并且推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