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閱讀時有兩段話比較有感慨,希望記錄并且思考。
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人,光是有作詩的性格,不見容于世。但是,世界上不能缺少黛玉這樣以生命作詩的人,否則這個社會是庸俗的社會,這個國家是庸俗的國家。
作者喜歡黛玉,主要是因為她身上有“作詩的性格”。這種性格意味著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同時不失率真。總而言之,黛玉很有靈性。
而當前社會,有時候太功利,太講究做人,缺少這種靈性。
俞敏洪校長不止一次地發出感嘆,現在的院校培養了太多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的,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缺少“純粹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海明威、奧威爾、白求恩,就像硅谷的創業者們,就像感動中國的人物們,他們在為自己的理想甚至是幻想“燃燒生命”,其中不少人為了追逐這些理想甚至愿意拋棄一切。
是呀,縱有金山銀山,其實也是乏味無趣的。我們社會需要一些更加純粹的人,更加具有夢想力的人去做一些事情,去做出這樣的“榜樣”,讓更多沒有“純粹夢想”的人去找尋他們的夢想。
《死亡詩社》有這么一段話:“我們讀詩、寫詩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們不僅要會做人,還要會作詩。
2、今天,那種將人根據畢業的專業強行劃分領域的做法,是在是過時了。在一個領域中,一個二流的人一輩子再努力,即便在自己的領域里可能也進不了一流的行列。相反,很多一流的人進入另外一個領域常常還是一流。
這里的差距不是智力和努力程度,而是在于平日的思考和做事方法。
我一直相信,牛人走到哪里都是牛人。因為萬事相通,這些牛人一旦悟到了這其中的門道,是很容易舉一反三,快速運用到其他領域當中,且見成效,這種情況在互聯網的短平快的時代更為凸顯。
其實說到底,自己還是要經常去動腦,去琢磨,去思考如何讓自己做到不同,如何創造獨特的價值。帶著這樣的想法,做事方法自然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