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不突破改變原定的邊界,是因為突破幾無可能,改變未必更好!
對待各種科學上邊界的態度,是衡量職業科學家和民間科學家的試金石。
在邊界內做事情是一種工程思維,是做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
第一點:技術可以提高,但理論的極限無法突破,莫徒勞為之。標準的本質是在邊界內盡可能地做好事情,不要在錯誤的方向上做無用功。紅光光盤達到了理論極限,微軟和東芝投入巨資研發,以失敗告終。而日本科學家發明藍光光盤,本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非突破理論邊界。帶寬的通信總量有限,不可能無限擴大,否則只會千萬信息傳輸的困難,甚至混亂。
第二點:能做的最好事情是在邊界內找到相對好的答案。相對好辦法是制定好的標準,好的標準,也就是解決問題辦法的數量常常是有限的。
第三點:寫清楚的邊界不讓外行過去。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外人的保護。
第四點:不良商家利用大眾不了解邊界謀求經濟利益。相機和手機像素是有極限的,超過了2000萬像素的限度,只是噱頭。人體攝入維生素是有上限的,超出了邊界,補充維生素毫無意義。
面對邊界,不同的人活出不同狀態,有的精彩紛呈,有的四處碰壁。孔子講隨心所欲不逾矩,是對邊界的最好詮釋。
喜歡吳軍的谷歌方法論,請穩步到得到訂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