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這個詞很早就聽說過了,但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們這代人受的教育只是現代教育,關于國學方面完全缺失的,以至于在中國文化史上這么重要的一個概念居然完全不理解。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便也懶得去查究它。就算去查了,也于己無用。所以,雖然知道這個詞,但只能從字面去了解,其內涵卻無從窺探。

記得在一本書里讀到過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在年輕時也是一位標準的儒學信仰者。有一次,他在拜訪了當時一位著名理學大師婁諒時,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他聽了之后很喜歡。于是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開始在后院的竹林里“格”那些郁郁蒼蒼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可是什么都沒有發現,自己卻因此大病了一場。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既然從“物”中格不出什么東西,那就從“心”中格出道理吧,最終卻成就了他心學。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隱約理解了“格物致知”的意思。就像《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其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推導事物的品質,從中梳理出規律及認識,最終讓自己擁有這形成的新知識。古人從“水”悟出了“柔弱、處下、不爭、包容”等品性,“格物”的過程完成了。“致知”的過程就是讓人們去學習并掌握這些好的品性,當擁有了這些品性后,“格物致知”才算真的完成。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源于《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照儒家思想,這八目是個遞進的過程。格物后才能致知,致知后意就誠了,誠意后心可以正,心正了家就治理好了,家治理好了就可以治國,最后管理天下。這正是儒人念念不忘出仕的源頭,也正是他們追求出仕的步驟。

“平天下”是儒者的最終追求,“匡扶正義、兼濟天下”也成了歷代學子的為學初心。歷朝歷代,特別是在朝代的末期,總會出現一些學識很高卻品性很差的官僚。他們為學之初肯定也是抱著“匡扶正義、兼濟天下”初心,但為什么最終卻走向了相反方向?《禮記?大學》八目的步驟層層遞進,如果每步都做得踏實,肯定能不忘初心,完成自己的理想。文化的傳承使知識更加深厚,而深厚的知識卻讓后來的學子懶于思索。慢慢的,“八目”并重的格局發生了變化,若出現一心只求“平天下”而忘記了“格物”,那么,嗟來之“識”學習得多了,方向自然也就偏離。

我們現在都在談“不忘初心”,古人的實踐證明,“初心”是極容易被忘記的。歷史已經過去,事物總在發展,在追求“平天下”的過程中請牢記“格物”。

“格物致知”的思想傳承了2000多年,已經深深融進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我們總能從事物中感悟道理,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好了,“格物致知”!這會,我的電腦桌面上的玻璃瓶中插著幾根綠蘿,讓我去把它“格”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