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篇的話題,我們針對父母逼考下的考生,給出些案例,看看他們怎樣和我互動,在我的勸退下,他們又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案例1】小韓是大四的理工生,自小到大都是在父母事無巨細的包辦中長大的。他在大三的時候,就開始準備研究生考試。經過長達一年的備考過程后,父母卻一只電話過來,叫他考公務員。他也沒有反對,相反感覺人生有了方向似的,努力準備著公務員考試。
小韓的情況,讓我想起多年前一個叫魏元盛的大學生。當年這個魏元盛的高考成績可以匹配絕大多數的985大學。當時他的志向是學醫,但是父母卻包辦選擇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由于所學專業并非己愿,他在迷茫混沌中度過了大學四年。畢業后,魏元盛回到家鄉考公務員,筆試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績,但是面試的表現十分糟糕,最終錯失“鐵飯碗”。
如今他已過而立之年,勉強在老家的一個電子廠,干著月薪3000元的流水線質檢。從令人羨慕的985名校高材生,無奈成為電子廠流水線工人,他的命運令人唏噓。
魏元盛遭遇的背后,體現的邏輯是,被父母包辦的成長,只是迎合了父母一時的高興,但你缺失的永遠是自己的成長,這種“孝順”總有一天是要還的。
我把魏元盛的故事講述給小韓,接著問道,“你為了考研都已經準備了一年,就這么放棄了,甘心嗎?”
他道,“沒有什么啦,雖然準備了一年,但也不一定能考得上。”
“那你能肯定考得上公務員嗎?”
他搖搖頭,低聲不語。
“父母的想法這么重要嗎?"
他答道,“當然啦,父母總不會錯的,他們都是為我好,所以我也不想讓他們失望。”
我繼續問,“那么,你參加公務員考試也是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吧?”
他不語,但還是點了點頭。
“如果這一次考不上怎么辦?”
他猶豫了半晌,答道,“繼續考吧,直到考上為止。“
我知道這類孩子是典型的乖乖寶,不會杵劣父母的態度,總是按照父母希望的樣子好好活著,如果父母要求他們考公務員,那么他們會拼命努力,不會讓父母失望傷心。現在對小韓而言,就是“不孝有三,不考公為大”。
當然,我不贊成父母逼迫孩子考公,更不會贊成孩子為了展示“孝順”而違背自己的意愿考給父母看。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公務員的。如果一旦考不上,考公對這類孩子來說就是一條不歸路。
我認識一個學生,自己被父母勸導公考,考了三年都沒考上,如今已經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他幾乎哪里有公務員考試就去哪里考,中間雖然進過幾次面試,但都失敗了,如今仍然在拼搏著。
這個學生當時和家里說好,考不上就去找工作。但是,經過一年的時間備考,已經付出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他不甘心,又有些愧疚,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下,又接著考,接著失敗,越來越不甘心,越來越覺得對不起父母。
他告訴我,現在年齡大了,但是仍然一事無成,朋友也沒有,整天待在家里就是備考這一件事。當初為了考公,沒有任何求職經歷,什么后路都沒有,不考公怎么辦?
我擔心眼前的小韓會重蹈這個學生的覆轍,因為乖寶寶型的學生,平時比較努力,智商普遍是高的,公考中的筆試成績不會很差,但是他們很少參與社交,不善交際,不懂人心,所以往往很難通過面試這一關。
前面的高材生魏元盛在公務員考試中,筆試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績,但是仍然在面試中栽了個大跟頭,過不了這一關,就是屬于這種情況。
當然,這類學生針對面試做些強化訓練,會有可能順利過關的,但這也因人而異,誰又能百分百擔保呢。
我把這些想法都告訴了小韓,隨后嘆息了一聲,“父母的意見應該尊重,你也應該認真考慮,但是他們的意見不是唯一的選擇,你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已經準備了一年的考研。”
我頓了頓,見他的臉色微微變了變,接著說道,“所以,你在做最后決定的時候,最好把父母的意見和你自己的想法綜合起來考慮,看看哪一邊勝算更大,哪一邊更讓自己心安理得。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記住,父母的意見只是一個參考,最后對決定負責的還是你自己。”
我把“更大的勝算”和“更讓自己心安理得”這兩條原則強調了三遍,讓他自己去權衡,這點任何人也是代替不了的。
接著,我話鋒一轉,拋出了最后底牌:制定B方案,既可攻,亦可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