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才:但得四海歸王化,何惜此身是楚才。

圖片發自簡書App

翻開中國歷史,是一部分分合合的歷史,是一部政權不斷更替的歷史,更是令無數人感嘆家國情懷的歷史。

從商末的伯夷和叔齊采薇首陽山不食周粟,到楚國大夫屈原亡國后怒投汨羅江,再到西漢使臣蘇武牧羊十九年持節不變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的寧死不屈,歷史故事留給我們的是他們對待自己祖國的忠貞不渝和不二情懷,我們把這種視死如歸稱為民族氣節和精神,我們欽佩贊美他們,他們成為了我們整個民族心中毅力的豐碑。

“忠臣不事二主”,一直以來是儒家學派推崇的重要觀點,也是古代人君權思想的重要體現,長久以來作為中華民族核心的一種價值觀。我們稱頌和贊揚那些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名人義士,我們鄙視和唾棄那些貪生怕死,追名逐利的變節降臣。

可是,當歷史的車輪滾滾碾過,我們重新回首過往,當我們跳出漢人正統的江山立場的時候,當我們重新回顧那些順應歷史潮流的變遷,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時候,這種指責和謾罵的聲音似乎弱了一些,特別是當我們看到了他:耶律楚材。

01

公元1190年,金國宰相耶律履抱著剛剛出生的兒子說:“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他為兒子取名耶律楚材,其名及字均取自《春秋左氏傳》中的“楚雖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而這幾乎一語成讖,“楚才晉用”也正是耶律家族的一貫宿命。

耶律楚材和他的父親祖父雖說都是金國要職官員,但是耶律一族卻是遼國皇族。

當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建立國號“契丹”,改國號為“遼”。至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應州被俘,遼國為大金所滅。

金國滅遼以后,耶律家族全部“歸順”了大金國。但是作為曾經的皇族國戚,在耶律家族內部卻仍有部分人員企盼著有朝一日可以報仇復國。耶律楚材的父親內心也很難說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帥部洗劫中都(遼的首都),金大敗,中都的一批金國官員主動投降,耶律楚材又隨著投降的官員歸順了成吉思汗。

“楚才晉用”原本是耶律履感嘆自己耶律一族生為契丹人,遼國皇族后裔卻不得已為滅掉自己祖國的金國效忠,卻不曾想到,兒子耶律楚材比他和他的祖先的經歷似乎更加屈辱,耶律楚材一轉眼又成了蒙古的降臣。

02

耶律楚材歸降以后,最初并未得到重用,他面對著殘家破國,一度萬念俱灰。后來他拜一代禪僧萬松行秀為師,祁寒大暑,廢寢忘餐,苦參三年,終于大徹大悟。而時間也很快到了1218年。

長年的征戰,復雜的外交,龐大的朝廷,使成吉思汗這個草原霸主越來越疲于應對內內外外的大量問題,成吉思汗急于尋找有智慧、有學問的助手。他手下的官員,多是馬背上的草莽英雄,對治國根本提不出什么建設性的意見。

他求賢若渴,四處打聽,終于得知四年前攻占金朝中都時,有一位投降過來的金朝官員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名字叫耶律楚材。

看到這個名字,成吉思汗立刻笑了。他非常清楚這一定是遼國皇族后裔,不由心中暗想,這真是一個奇怪的家族,被金所滅而降金,金被蒙軍打敗后又降蒙,如此兩度投降,是不是在心中還殘留著復興契丹復國的念頭呢?正好,今天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分別從契丹和蒙古的立場,一起笑罵曾經那么得意的金朝。

隨著一聲通報,成吉思汗抬起頭來,眼睛不由一亮。出現在眼前的這個年輕人,約摸二十七、八歲光景,高個子,風度翩翩,聲音宏亮,還留著很漂亮的長胡子,非常恭敬地向自己行禮。

寒暄過后,成吉思汗便說:“遼、金世仇,朕為汝雪之。”白話也就是“遼和金是世仇。你們的仇,我已經替你們報了!”接下來,理應是耶律楚材代表自己的世代家族向成吉思汗謝恩。

但是,耶律楚材的回答讓成吉思汗大吃一驚。

耶律楚材說:“臣父祖都是金臣,我豈敢仇君耶!”

他說:“我的祖父、父親早就在金朝任職為臣了,既然做了臣子,怎么可以暗懷二心,仇視金朝君主呢?”

這一番話,立刻引起了成吉思汗的贊賞,他當即向左右表示:這個人的話要重視,今后把他安排在我身邊,隨時以備咨詢。這在后來的《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上記為:“上雅重其言,處之左右,以備咨訪。

03

1219年,一個偶然的事件改變了成吉思汗的軍事方向,進而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命運。

據記載,成吉思汗派出一個商隊到中亞大國花剌子模進行貿易。不料國王摩柯末下令殺死了全部商人,并且殺死了成吉思汗派來的使節。成吉思汗大怒,立刻決定出兵討伐花剌子模國。

人類歷史上一場最大規模的征服戰,開始了。

此時的耶律楚材跟在成吉思汗身邊,他不但會占卜,還精通天文歷法,成了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將相良才。

不難想象,年紀輕輕的耶律楚材被雄才偉略的成吉思汗委以重用,他心中的雄心壯志也在一瞬間被點燃。

他隨著這位偉大的君主踏上了征西的步伐,一路上,蒙古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這大大激發了他血液里的本能的斗志,也激起了他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他支持贊美成吉思汗,這從他一路上用漢語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他寫道:

? 關山險僻重復重,

? ? 西門雪恥須豪雄。

? ? 定遠奇功正今日,

? ? 車書混一華夷通。


? ? 陰山千里橫東西,

? ? 秋聲浩浩鳴秋溪。

? ? 猿猱鴻鵠不能過,

? ? 天兵百萬馳霜蹄。

這些詩句表明,他認為成吉思汗西征的理由是“雪恥”,因此是正義的,他還認為這場西征的結果有可能達到“華夷通”的大一統理想。這個理想,他在另外一首詩中表述得更明確:“而今四海歸王化,明月青天卻一家。

他已經完全被這個偉大的君主折服,心甘情愿為他歌功頌德,在所不惜。

04

如果耶律楚材只是這么一個習慣歌功頌德的文人政客,那么他絕對不會這么深的為歷史所記載,如果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歸順的降臣,也不會贏得這么多人對他的敬意。

在成吉思汗大規模征西發動戰爭的時候,最初的耶律楚材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跟隨他的,可是后來,當耶律楚材看到越來越多的殺戮以后,他的心不由沉了下去。

成吉思汗的大軍肆意地碾過被征服的土地。由于分不出更多的兵力來守衛和管理已經占領的城市,所以只能在占領一座城池以后直接進行整座的屠城。據元史記載,西征時,由于殺人殺得太多了,為了方便蒙古將軍論功領賞,成吉思汗命部下割取所殺敵人的左耳前來報功。其中滅花剌子模一戰中,術赤、速不臺、哲別這些大將繳到成吉思汗帳下的耳朵多到都得拿麻袋來裝,于是大汗金帳前立滿了血淋淋的裝著左耳的麻袋。

面對著戰爭的殘酷和殺戮,耶律楚材此時能夠感受到的已經不再是當初的興奮和激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和痛惜。他在自己的詩中寫下了

  春雁樓邊三兩聲,

  東天回首望歸程。

  天兵幾日歸東闕?

  萬國歡聲賀太平。

表達了內心不愿繼續西征,想東歸回鄉的愿景。

在游牧民的軍事鐵則之下,耶律楚材痛感無能為力。此時,年近八旬的丘處機不顧個人安危,翻雪山,穿沙漠,迢迢而來。耶律楚材前往迎接,丘真人讀了自己的詩:“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興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處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耶律楚材答曰:“干戈未斂我傷神,自恨虛名誤此身。否德詎能師百辟,微才安可步三辰。箕裘謾嘆青氈舊,勛業空驚白發新。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

他二人一佛一道,“春游邃圃,夜話寒齋”,相約以道家的清凈、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政,化解蒙古人的暴戾之氣。成吉思汗向丘處機征詢不老之方。丘真人答道:“欲長生,須清心寡欲”;“欲獲天下,必須持有不宜殺生之心”。

丘處機的講道,與耶律楚材經常在身邊悄悄吐露的撤兵求太平的理想,一起對成吉思汗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224年夏,成吉思汗的一個侍衛看到一個能說人話的怪獸(可能是犀牛),

這只怪獸仿佛對侍衛說:“你的君主應當及早回去。”成吉思汗聽了侍衛的陳述,心里十分奇怪,就去問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借機向成吉思汗諫言道:“此獸是祥瑞之獸也,今天跑到這里來,是上天派它來告誡大汗的,陛下您是天的兒子,您應當順承上天的心意,愛惜和保全老百姓的生命。”

成吉思汗采納了耶律楚材的建議,當天就班師東歸,結束了第一次西征。

05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時去世。據《元史》《太祖記》記載,成吉思汗在臨死前一個月對群臣公開表示:“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嘗許不殺掠,遽忘下詔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知朕意。”

此外,據《元史》和《新元史》載,成吉思汗還囑咐自己的繼承人窩闊臺,耶律楚材這個人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必須委以重任。他說:“此人天賜吾家,爾后軍國庶政,當悉委之。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部分蒙古貴族中還有很多保守將領無視成吉思汗“不殺掠”的遺囑,繼續主張大規模殺人。據《元史》載,近侍別迭等人主張:“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也就是,漢人無用,干脆殺光,變耕田為牧地。耶律楚材聞言大驚,奏道:“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

耶律楚材為了阻止這個主張,就給窩闊臺算了一筆帳,說我們每年需要的五十萬兩銀子、四十萬石糧食,八萬匹帛匹,全都要來自中原的稅收和鹽、酒、冶鐵等百業,怎么能夠不要漢人?窩闊臺要耶律楚材就此提供證明,來說服朝廷中保守的蒙古軍人。第二年耶律楚材確實以稅收的方法為朝廷提供了大量財富,使窩闊臺非常高興。由此奠定了蒙古政權從游牧文明轉向農耕文明,并實行稅收制度的基礎。

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圍困汴京(汴梁)。首將速不臺意欲屠城。耶律楚材立即上奏窩闊臺:“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如果我們得到的是沒有活人的土地,那又有什么用!在耶律楚材的再三懇求下,汴梁城破以后除了處決金朝王室完顏一家外,汴梁城一百四十七萬戶人民,終獲活命。從此禁止屠城亦成定例。《新元史》中這樣記載:“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踐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

窩闊臺任耶律楚材為相,以儒術治國。

耶律楚材為相期間,大量起用漢族知識分子,甚至,他向窩闊臺直接提出了“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的政策,大大改良了政權的文化品質。他尊崇儒術,“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孫元惜,奏襲封衍圣公,服役林廟地。”正式以儒家經典來辦學招士。他“定稅賦,立造作,榷宣課,分郡縣,籍戶口,理獄訟,別軍民,設科舉,推恩肆赦”。

窩闊臺親執觴賜耶律楚材:“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06

公元1241年12月11日,窩闊臺暴斃。

窩闊臺死后,皇后乃馬真·脫列哥那違背其生前意愿,立自己的兒子貴由為汗。貴由自幼多病,難以料理朝政,脫列哥那開始了她為期5年的攝政生涯。她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任命了一批不學無術的人擔任朝廷內部的命官。她反對漢化,使成吉思汗《札撒》遭到廢棄,造成法度不一。耶律楚才因多次屢彈劾皇后寵信的奧都剌合蠻,終被排擠。

公元1244年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憤而死。

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砥柱中流斷,藏舟半夜移”,消息傳出,舉國悲慟,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的士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吊這位功勛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他們的良師益友。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

耶律楚材去世后,有西域人謠言:“公為相二十年,天下貢奉,皆入私門。”攝政皇后使衛士搜查,結果發現,“惟琴阮十余,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產。

15年后,忽必烈繼位。耶律楚材所制定的種種方略,重新獲得尊重。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遺愿,將他的遺骸移葬于故鄉玉泉以東的甕山,即今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卒后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

07

他是契丹人,是大遼王朝的皇族后裔,他初為金國之臣,中都淪陷后,他投降了更為強大的蒙古。

這位契丹皇族后裔,可以為任何一個民族服務,無論是金朝的女真人、成吉思汗的蒙古人,還是宋朝的漢人。他完全沒有我們歷來重視的所謂“民族氣節”、“家國情懷”。

成吉思汗為他的家族報了仇,但他坦誠地表示,自己的心底從來沒有這種仇恨。他只在乎今天的服務對象,并且努力把服務做好。只不過,在今天的服務中,他要固守一些大是大非。他認為,是非高于民族,更高于家族。

但得四海歸王化,何惜此身是楚才。

他已經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跳出了狹隘的民族圈子,在他追求的“王化歸一統”、“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從來沒有復興契丹之夢。盡管他的契丹,曾經建立過那么壯闊和強大的遼朝,留下了那么豐富而動人的故事。

他一點兒也不想做“前朝遺民”和“復仇王子”。他的心中裝的是黎民百姓、天下蒼生。

這不由使我想起了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

這個契丹貴族后裔,初為漢人所養,后來身世謎底被揭開,他原來是契丹遺棄于中原的貴族。

他是天下第一大幫“丐幫”幫主,他亦是貴不可言的“南院大王”。

他不愿他的族人繼續屠殺漢人,也不愿背叛自己的族人。為了遼宋兩國不再兵戎相見,他毅然選擇自盡于雁門關外。他亦是一個心系天下蒼生的英雄。

不知道金庸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耶律楚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進逼北京 蒙古軍隊的勝利在北京宮廷內部產生了反響。 公元1213年8月至9月,逃跑將軍胡沙虎殺害了窩囊的衛王完顏永...
    bybateer閱讀 479評論 6 4
  • 雨滴透水 其中有一座城 我住在城中 以秒計算的生命長度 只為一賭能從你身旁落下 看一眼透明天空外的你 過得怎么樣
    吳言樾閱讀 133評論 0 0
  • 最近因為身體原因,總是在打車上班,碰到聊的來的出租車師傅,總能聊上兩句,聽聽他們的所見所聞,覺得碰到的好多師傅都是...
    子玥閱讀 447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