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逼北京
蒙古軍隊的勝利在北京宮廷內部產生了反響。
公元1213年8月至9月,逃跑將軍胡沙虎殺害了窩囊的衛(wèi)王完顏永濟,改立王室的另一成員為君,即宣宗。
怎么說呢,這是個典型的南郭先生和蛇的故事。
成吉思汗聞言大喜,立即抓住金國宮廷發(fā)生政變和混亂的良機,于同年秋大舉入侵全國,一直攻到金國的中心。
他把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三路大軍一齊殺奔而來。這一次,他的戰(zhàn)爭計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制定得明確而周密,計劃的實施也更有步驟和有條不紊。
成吉思汗與其第四子拖雷率領中路軍,主要目標是華北大平原。
當時,部下紛紛要求攻人北京城。但成吉思汗頭腦非常清醒冷靜,拒絕了這一提議,因為他認為,北京城城防堅固,蒙古軍隊還沒有足夠的裝備足以使他們攻下這座城市。他決定只派一些部隊圍住北京,他自己則率領大軍繼續(xù)南進。
于是,蒙古軍隊進入華北大平原。
可以想象,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森林中的狩獵人,一旦置身于這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目睹平原上的種種情景,他們心中該是多么驚奇。
從北京城下,到黃河岸邊,無邊無際的華北大平原上到處都是淺黃的田地。
幾千年來,勤勞耐心的人民就一直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耕耘精耕細作,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這片大平原上,農場與農場相接,村莊與村莊相鄰,稻田與黍地相界,高粱地與玉米田相間。
蒙古騎兵在這些莊稼地和果園中縱橫馳騁,莊稼在其鐵蹄下紛披。
他們所過之處,農場騰起濃煙,草垛化為飛灰。
在這片廣闊的地面上,只有十來個要城市憑借堅固的城防沒被他們攻陷。從北京西南的保定到河南北部的渭水,所有主要的城池都被蒙古軍隊洗劫一空。
成吉思汗從北京向南,馳騁了500多公里。最后他之所以停止繼續(xù)南侵,完全是由于黃河天險的阻隔,因為黃河水寬浪急,蒙古騎兵無法渡過河。
但是,成吉思汗的入侵并不僅僅限于河北境內。蒙古軍隊還向東南進攻,踏遍了山東境內的廣大肥沃的平原,攻陷了山東首府濟南。
濟南是中原13世紀時期的大城市,成吉思汗來到這里,可算是大開了眼界。
山東的這個首府水源充足,文化發(fā)達。
城內有湖泊,湖中有巨大的睡蓮;城內有公園,園中古木森森;城內有“千佛山”,山上有無數(shù)始于7世紀的塑像;城中生產華美的絲綢,綢緞廣售遠銷。
成吉思汗攻陷濟南以后,放棄東面的泰山不攻,率軍越過北緯35度線,來到山東省南部邊界水泊和圍墾地地區(qū)。
從公元1194年到1853年,黃河就是通過這一地區(qū)向東入海的。在那里,就像在河北一樣,北京宮廷命令農民進城避禍。但是,蒙古軍隊按照他們后來一再使用的殘酷慣技,迫使俘虜和附近農村的居民包圍城市。他們在攻城時,強迫這些俘虜和居民走在前列。被包圍在城中的軍民,見到自己的同胞被驅趕在敵人沖鋒隊伍的前列,在抵抗時也就只好克制。
就這樣,除了幾個真正無法攻破的城池以外,所有城市都相繼陷落了。
成吉思汗擄掠了大量金銀財寶,絲綢牲畜以及成千上萬的可憐的童男童女之后,才率軍退到了長城腳下。
在成吉思汗率領的中路軍洗劫華北大平原的同時,他的另外三個兒子術赤,察合臺和窩闊臺率領的第二支軍隊循太行山向南進攻。
據(jù)我們掌握的史料記載,這第二支軍隊稱為右路軍。之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右路軍”,是因為蒙古軍隊都是向南進攻。
這支右路軍循河北西部太行山東麓南下,經過保定,一直攻到位于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北的懷慶。
接著,他們又通過太行山南部山口,登上黃土高原。
成吉思汗家族的這三位王子登上山西黃土高原,進入由北而南將山西一分為二的汾水流域。他們溯汾水河谷北上,攻占了位于汾水河畔的汾水附近的主要城市如平陽、汾州、忻州等。
他們甚至還攻占了山西首府太原城,盡管太原城城墻高而堅,護城河水深而寬。在蒙古軍入侵以前的歷次戰(zhàn)爭中,太原城曾無數(shù)次阻止住了敵人的進攻。
馬可波羅和其他13世紀時期的作者曾贊揚太原城十分繁榮,是冶金中心和葡萄種植中心。這樣一個城市竟被蒙古軍輕易攻陷,說明當時蒙古軍隊采取的戰(zhàn)略曾使守城將士驚惶失措到了何種程度。
太原城守城將士原以為蒙古軍隊會從北面、即從大同方向進攻,所以他們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北線。當他們發(fā)現(xiàn)蒙古軍隊突然出現(xiàn)在南面時,頓時驚惶萬分,不知所措。
蒙古軍攻陷這座城池以后,即縱情洗劫,毀掉農場,屠殺農民,燒掉糧食。然后,他們打馬北去,經代州和大同,返回長城腳下,在那里收藏好繳來的戰(zhàn)利品。
之所以要將其戰(zhàn)利品收藏在那里,是因為那里是他們的朋友汪古部的地盤,遠離南方定居居民,處于大草原的邊緣。
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兒率領的第三支軍隊(左路軍)也是從北京出發(fā)。
這支軍隊沿海岸,過平州,向東北方向進攻。他們沿路攻陷了山海關和涿鹿,接著又去征服金國的開國諸王(女真人)的家鄉(xiāng),即上滿洲的挑兒河、納水(即嫩江)、宋瓦江(即松花江),直至阿穆爾河(即黑龍江)等河流域。
兵臨城下
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的三支大軍會師于北京。他手下的將領們又紛紛要求攻下北京城,但他又一次拒絕了這一主張。
這是因為,他比他的這些將領們更了解蒙古軍隊攻城技術的不足之處。同這些將領的主張相反,成吉思汗派了一名使節(jié)前往北京城內向金王提議媾和。
這位使節(jié)向金王轉達了成吉思汗的如下一段話:
“金國黃河以北諸郡縣都已經被我所占領,現(xiàn)在只有北京還在你的手上。這是長生天讓我來懲罰你。現(xiàn)在我要準備班師回營了,不在順天意懲罰你。那么你就不能順應天意來犒勞犒勞我們這些王者之師嗎?”
不幸而可憐的金王立即答應了成吉思汗的一切要求:黃金,白銀,絲綢。
后來,中原的定居居民在想平息蒙古族牧民的怒火而求和時,總是要送這三樣財寶。
這次,除了送上這三樣財寶以外,金王還送去了童男五百名,童女五百名,馬匹三千匹。
此外,金王還把金王室里的一名公主——歧國公主送給成吉思汗伴寢。
成吉思汗接受了這些禮物以后,即率軍從居庸關穿過萬里長城,退回蒙古。金王朝松了一口氣,以為這下總算得救了……
實際上,金王是不能抱和平幻想的,因為,雖然以如此高昂的代價換來了和平,但這種和平當時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休戰(zhàn)。蒙古軍隊已經積累了攻破萬里長城及其附近的防御據(jù)點的經驗,因而他們隨時都會揮師重來。
畢竟,北京離蒙古草原太近了。
公元同年6月,金王決定不再住北京,要遷都河南開封,想躲避到黃河南岸去。
但是,他的許多臣民認為這一遷都之舉是逃跑行為。
在南遷的路上,金王的一部分軍隊叛變,返身向北,投靠蒙古人去了。
成吉思汗是絕不會放棄這一良機的。
公元1215年3月,他派大將木合黎率領一支軍隊去圍攻北京。
上一年,成吉思汗堅決不同意進攻北京城,因為那時北京城防堅固,衛(wèi)戍部隊齊集在城內。但現(xiàn)在,敵人的內部已經發(fā)生了混亂和內證,衛(wèi)戍部隊中已有一部分撤離了北京,他便毫不猶豫地決定攻占北京。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性格的特點之一。
他頭腦清醒而冷靜,總是善于辨別事情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只有在有把握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才肯采取行動。
這一次他又看得很準,金王放棄和北京城內,留守將領已心無斗志。留守的將領之一完顏福興心灰意懶,絕望自殺。另一位留守將領攜眷逃之夭夭。
在這位將領逃走后,公元1215年5月,蒙古軍隊便在前面說到的已經投降蒙古的將領明安的帶領下攻進了北京城。
當時金王統(tǒng)治下的北京城沒有如今的北京城這么大。
當時的北京只限于指今日北京的“外城”,即今日北京的南部。但是,雖然如此,當時的北京仍不失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環(huán)繞該城的城墻周長達43公里,有12座城門,城內分為4個“小城”,蒙古軍隊入城后不得不一個一個地攻占這四個“城”。
金國的皇宮設在今日的天壇附近,同時還有一座夏宮,位于靠近今日“紫禁城”之“北海”的白塔寺一側。這座供金王駐夏的宮殿及其周圍地面就是今北京的內城,在當時,這是一個供金王娛樂的巨大的公園。
整個北京城都被蒙古軍摧毀了。
大屠殺也在人們的預料之中。蒙古軍隊放火燒掉了皇宮,熊熊大火持續(xù)了一個多月。
為避免被大火烤著,成吉思汗退駐于長城外側的多倫附近,他不愿意枉駕來看一看他的戰(zhàn)果。
正像所有其他的蒙古人一樣,他根本不懂什么城市經濟,對城市經濟沒有任何概念;
至少在他一生中的這個階段,他還不知道除了把被攻陷的城市摧毀以外,還可以利用占領的城市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盡管他不懂得城市的用途,在占領北京以后,他仍派了三名軍官去接收金廷府庫里的珍寶,即黃金、白銀、珠寶、絲綢等。
被派去完成這一使命的三位將官是汪古兒,阿兒孩合撒兒和失乞忽禿忽。金國一個名叫合答的將官來接收這些財寶,合答親自去迎接他們。
為了討好這三位蒙古將官,他取了幾件繡金絲織品作為個人戰(zhàn)利品贈送給他們三人,這種繡金絲織品相當名貴。
阿兒孩合撒兒和汪古兒為這種名貴織品所吸引,便收下了禮物。但是,失乞忽禿忽卻表現(xiàn)得很廉潔,拒絕被收買。
他對合答說:
“以前這中都城及中都的財物是金帝的。而今中都城(及中都的一切財物),已成為成吉思汗所有。你怎么敢竊取成吉思汗的財物、緞匹,暗中送人?這些東西我不要!”
失乞忽禿忽等三人回到成吉思汗處交差。成吉思汗是很了解人的心理的。見到他們三人以后,他突如其來地問他們:合答向你們贈送了什么禮物啊?
當他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以后,便嚴厲責備汪古兒和阿兒孩合撒兒,同時極力贊揚失乞忽禿忽說:“你識得大體,慎職守,可以做朕的耳目忠臣!”
成吉思汗想充分利用攻陷北京所造成的有利形勢,于是下令突襲金國的新都開封市。
但開封有黃河天險保護,蒙古騎兵要想渡過黃河是無望的。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騎兵采取迂回進攻的戰(zhàn)略,從四面陜西一側攻河南。
步步緊逼
公元1216年至1217年冬,蒙古將領三木合把阿禿兒攻取并洗劫了“中國的羅馬”古城西安以后,便揮軍從陜西南下攻潼關。
潼關位于渭水與黃河匯合處,即黃河向東拐彎處,處于華山與黃河之間的峽谷中,是阻擋蒙古軍進入河南的重鎮(zhèn)。
由于不能攻下這個重鎮(zhèn),三木合把阿禿兒便率軍順華山一側繼續(xù)向南。
潼關東面的黃河峽谷有洛陽扼守。三木合把阿禿兒避開洛陽不攻,再繼續(xù)南進,來到嵩山下。
嵩山險峻峭拔,構成了他行軍的巨大障礙。他在這個地區(qū)攻取了洛陽南面的汝州,終于來到由黃土和沖積層形成的廣闊的平原上。該平原向北一直伸展到開封城。
他的行軍計劃,迂回前進的計劃制定得很巧妙周密,執(zhí)行得也很順利,但攻開封的戰(zhàn)斗仍然失敗了。因為金人從容不迫地在開封城周圍部署了比三木合把阿禿兒的部隊遠遠占優(yōu)勢的軍隊。
三木合把阿禿兒攻到離開封4公里處時遭到了頑強的抵抗和反擊,只好后撤。幸虧這一年冬天來得特別早,天氣酷寒,河水封凍,所以三木合把阿禿兒得以從冰上渡過黃河,順利向北撤走了。
當時,成吉思汗已不大關注在中原進行的戰(zhàn)爭了。
金王已被趕到了黃河南岸,他對此已感到滿足。此后,他再沒有發(fā)動認真的攻勢逼迫金王。即使在黃河以北,除了蒙古軍隊牢固控制的北京地區(qū)以外,他幾乎只是把被他占領的中原土地看成是一塊空地,一塊供他留下的軍隊進行劫掠的地區(qū)。
他之所以持這種看法,部分是由于當時的蒙古人還不懂得城市生活方式。他們每奪取一個城市,接著就進行洗劫,隨后就放棄海開城市而去。而他們一旦離開,金王便派兵來收復這些城市。
到了第二年,一切又從頭開始。雙方就這么攻陷、收復,收復、攻陷著。公元1218年9月,成吉思汗委任他手下最優(yōu)秀的將領之一木合黎負責在中原的戰(zhàn)事。
他作這樣的決定很可能是由于他通過經驗意識到了過去在中原的征戰(zhàn)缺乏條理和連貫性的缺點。他授予術合黎以國王稱號,賜給他金印。
木合黎也懂得了這樣一條道理:
要進行中原式的攻堅戰(zhàn),就必須采用中原的戰(zhàn)略,首先必須征召和組織一支步兵(由中原人組成),甚至必須組織起一支炮兵部隊。
此后五年中,他頑強地堅持不懈地有步驟地在中原攻城掠地,占領城池要塞,再一次把金王逼到了河南境內。最后,他精力耗盡,于公元1223年4月死于任上。
在開始一段時期,成吉思汗的軍隊在中原北部的活動只是一味地破壞和摧毀。這是因為,作為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獵人,這些軍隊根本不了解文明。
但是,后來,成吉思汗從一位中原貴族身上接觸到了中原的文明。
這位貴族是在北京陷落以后被蒙古軍隊俘虜?shù)摹?/p>
成吉思汗與這位貴族認識以后,逐漸了解到了中原文化,這一事件對蒙古帝國的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有必要在這里簡單交代一下這一事件。
這位貴族名叫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建立的遼朝的皇族后裔。
從種族角度來看,契丹王族屬于蒙古種族。遼朝在北京統(tǒng)治了兩個世紀(公元10世紀和問世紀)。公元1122年,金朝取代了遼朝。耶律楚材的祖先被趕下了臺,隨后便依附戰(zhàn)勝者并忠實地為之效力。
耶律楚材本人就曾是北京金朝最后一位君王的顧問。在契丹人面前,成吉思汗靈活地把自己打扮成被金朝滅國的契丹人的復仇者。事實上,一部分契丹人也已響應他的號召,背叛了金王。
當人們向成吉思汗引薦耶律楚材時,成吉思汗并沒有忘記他所持的這個宣傳性的論點。他對耶律楚材說:
“契丹王族與金王族有世仇,朕今天可以說是為你們契丹人報仇了呢!”
“我的祖父、家父以及我本人,”耶律楚材回答說,“已經人朝侍奉金室,乃金王之臣仆也。我既然是金朝的臣子仆,若對朝廷還存在敵意,那可是犯有欺君之罪呀!”
要知道成吉思汗是非常敬重一個人的忠君情操的,即使這個人是敵人營壘中的人。所以,耶律楚材的這一番答話使成吉思汗感到特別高興。
使他感到高興的還有,眼前的這個耶律楚材,身材魁梧,胡須拂胸,說話口氣莊重有力,令人肅然起敬。此外,耶律楚材還是一位博學的星相學者。于是,成吉思汗請他供職宮中。
從此,他二人便常在一起。每次遠征之前,成吉思汗都要請耶律楚材占卜以測吉兇。
所謂占卜,就是把一塊羊腫骨放在火中燒,然后取出觀察羊腫骨上被燒的裂紋,據(jù)此判斷吉兇事。這種占卜方式在蒙古族中間是很流行的。
耶律楚材不僅僅是一位順應當時當?shù)厝藗兊乃枷氲恼疾氛撸饕倪€是一位充滿智慧和人道主義精神的學者。
他充分地利用成吉思汗對他的信任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在蒙古軍隊進行征戰(zhàn)時,成吉思汗的一些將領只顧劫掠和摧毀,耶律楚材卻只從一般的戰(zhàn)利品中拿取幾本中原的書籍和一些藥品。
由于戰(zhàn)爭頻繁,到處都是尸體,因而常常瘟疫流行。耶律楚樹用得到的這些藥品挽救了無數(shù)流行病患者的生命。
由于他的存在,中原的古老文明才開始對成吉思汗的思想產生影響。他深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但他從不濫用這種信任,他只利用這種信任做有益的事情。
他謹慎地利用這種信任,使成吉思汗撤銷了一些野蠻的命令。
他進諫成吉思汗說:不應該摧毀耕地和屠殺農民,而應該保護農田和農民,向農民征稅,這比摧毀耕地和屠殺農民更有利;不應該洗劫城市財富,更聰明的作法應該是為帝國的利益保護這些財富的來源本身。
后來他甚至大膽而明確地對成吉思汗的兒子說:戰(zhàn)馬上所建立之帝國絕不能靠戰(zhàn)馬來統(tǒng)治。
耶律楚材具有政治家的品質和才能,能如此迅速地發(fā)現(xiàn)他,得到他,傾聽他的意見,這是成吉思汗的榮幸,盡管氈裘為袋的成吉思汗同這位北京宮廷的前大臣之間在文化教養(yǎng)方面存在著鴻溝。但他卻從始至終保持著對中原學者耶律楚材的友情。
后記:
蒙古秘史第一部分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全部更新完畢。第二部分主要是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以及后成吉思汗時代的故事,因為有相當一部分考證沒有完畢,因此在等一切全部整理完畢后再進行第二部分的更新。
在這里感謝大家的閱讀、支持、點贊和打賞。畢竟我能力、精力和學識有限,因此難免有很多疏漏,在這里表示非常感謝,真的,非常感謝!!!
謝謝大家,提前祝大家春節(jié)快樂,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