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雀舌
四川省是我國產茶大省,宜賓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是我國特早茶之鄉,每年的第一批春茶,即宜賓雀舌,要早于其他地方10d 以上,在唐朝已被列為貢茶。宜賓地跨北緯27°50′—29°16′,金沙江、岷江在此匯合,長江也從這里開始,故宜賓也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在好山好水的孕育中,宜賓雀舌應運而生。當其他地方的茶園還不見茶樹發芽的時候,宜賓茶園之中已然一片新綠。
雀舌茶的功效
1、雀舌茶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值從而成為應付膽固醇過多的最佳飲料。
2、雀舌茶中葉綠素可揮發血液的再生能力。
3、雀舌茶茶產地的腦中風死亡率顯著低落,狹心癥、心肌梗塞因維他命C缺乏而死亡率愈高。
4、使血液清凈保持弱堿性是雀舌茶的秘密。
5、喝茶皮膚會黑乃是無稽之談,只有雀舌茶才有預防黑色素沉淀的丹寧。
6、雀舌茶中可因血液循環作用防止冷癥。
7、雀舌茶是控制卡路里(節食)時不可或缺的。
8、雀舌茶可免除肥胖的煩惱。
9、正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雀舌茶的治癌作用。
10、具有恢復視力效果的雀舌茶。
11、生活不規律時更要喝新鮮的雀舌茶。
12、雀舌茶之成分具有預防糖尿病的效果。
13、雀舌茶可使香煙的害處減至最低限度。
太平猴魁綠茶
猴魁是一種漢族傳統名茶,產于黃山北麓的黃山區,由于產地低溫多濕,土質肥活,云霧籠罩,故而茶質別具一格。清咸豐六年(1856),現六百里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中明的先祖鄭守慶就在麻川河畔的六百里山中開出一塊茶園,生產出扁平挺直、鮮爽味醇且散發出陣陣蘭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F在,猴魁茶界普遍認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而六百里猴魁由于自鄭本魁先生親自傳承,一直以來都代表著太平猴魁的最高水準。
太平猴魁花香高爽,滋味滑潤甘甜,具有獨特的“猴韻”,品飲此茶真正體會到“深谷幽蘭”之感或喻為“大山深處的高貴公主”。據廣大愛好者反映,太平猴魁對慢性咽炎,經常吸煙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1]
中文名
太平猴魁綠茶
創制
1856年
榮譽
中國歷史名茶
屬性
茶
產地及名稱來源
“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是茶農對上等猴魁的形容。
綠茶“太平猴魁”,它的主要產區是在黃山東北麓,中國安徽省太平縣一帶。由于這里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奇妙的自然環境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疤胶锟睂佟笆链蟛琛狈N,是綠茶類中的“尖茶”。由于它在尖茶中體量最大,原產于太平縣,故而得名“太平猴魁”。
b太平猴魁的品質特征
太平猴魁其成品茶挺直,兩端略尖,扁平勻整,肥厚壯實,全身白毫,茂盛而不顯,含而不露,色澤蒼綠,葉主脈呈豬肝色,宛如橄欖;入杯沖泡太平猴魁,芽葉徐徐展開,舒放成朵,兩葉抱一芽,或懸或沉;茶湯清綠,香氣高爽,蘊有誘人的蘭香,味醇爽口。太平猴魁品質按傳統分法:太平猴魁為上品,太平猴魁魁尖次之,再次為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彎尖等傳統尖茶。太平猴魁現分為三個品級:上品為猴魁,次為魁尖,再次為尖茶。
采摘制作
“太平猴魁”作為大葉的茶種,具有節間短、葉片大、葉色深綠的特征。春茶的采摘一般是在谷雨前后開始。而且采摘時有“八不采”,即對葉片小的不采、超大的不采、偏瘦的不采等等。等到芽頭長到一芽三葉初展時開始采摘,以后每隔3、4天采摘一次,一直采到立夏。
采回的鮮葉經過“揀尖”,將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加工猴魁的原料。經過精心篩揀出的芽頭,要經過殺青和烘焙等工序?!疤胶锟钡难咳~碩大,加工當中不需要揉捻,這樣可以有效的保留茶內的成分。由于整個制茶的過程一直采用手工操作,所以產量不大。史料記載: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太平猴魁”的年產量不足500公斤。
歷史傳說
舊時的太平縣,已改名為黃山市的黃山區。每逢閑暇,老友相聚。飲上一口清香的猴魁,回味著太平縣的往事。而“太平猴魁”卻依舊散發出往日“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沁人心脾”的甘醇韻味兒。
也正是由于它那舒展的造型、碧綠的湯色和高香韻味兒,“太平猴魁”茶,早在公元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就曾獲得了金牌。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制。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信陽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3位。2017年,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評比中,信陽毛尖以59.91億元位居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二名。
名茶產區:信陽市浉河區車云山、集云山、云霧山、天云山、連云山、黑龍潭、白龍潭、何家寨,俗稱“五云兩潭一寨”。[1]
中文名
信陽毛尖
外文名
Xinyang Maojian tea
主要產地
信陽浉河區
獲獎記錄1
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獲獎記錄2
195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歷史發展
中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信陽種茶歷史悠久,茶樹原產地在我國西南云、貴、川一帶。茶沿著河流山川向外傳播,沿川陜大道進入陜西,向東順長江而下,向東南各省發展。茶的傳播與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氣候密切相關。東周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河南。當時,茶在河南傳播,并在具有生態優勢的信陽一帶生根發展(今浉河區、平橋區一帶)。
唐朝時期,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信陽已成為著名的“淮南茶區”,所產茶葉品質上乘,列為貢品。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間,茶圣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3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蔽髂仙睫r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到了宋朝,全國有十三個賣茶山場,信陽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別為其中之一。清朝時,信陽已發展有6個產茶縣,即信陽、羅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于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元代和明代,由于茶稅過重,茶葉生產開始衰落?!懊狻币辉~最早出現在清末,本邑人把產于信陽的茶葉稱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據采制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變法影響,李家寨人甘以敬與彭清閣、蔡竹賢、陳玉軒、王選青等籌集資金,先后興建了元貞(震雷山)、宏濟(車云)、裕申、廣益、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等八大茶社,開墾茶園余畝,種茶40多萬穴,茶葉生產逐漸復蘇。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1915年,浉河區董家河鎮車云山生產制作的茶葉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后,產于董家河鎮“五云山”、浉河港“兩潭一寨”、譚家河“一門”(土門)的茶葉定名為信陽毛尖。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河南省將產于信陽縣及羅山南部的信陽毛尖命名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縣、固始產的茶稱為“豫毛青”。
信陽茶區經歷了四次發展高潮。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信陽中部五里店、彭家灣、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1967年春天,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崗,建立了紅旗茶場,朱堂、澀港、彭新、青山四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確認的。
1959年信陽地區茶園面積僅有2.11萬畝,茶葉總產量55萬公斤,直到1969年茶園面積還不到3.5萬畝。進入70年代,信陽茶葉生產進入第一次高潮,茶園面積迅速發展,至1976年達到21萬畝。此后七年間(1976-1982年)茶園面積一直在20萬畝上下波動,1982年統計,茶園總面積19.49萬畝,茶葉總產量220萬公斤。1982年冬季至1983年是信陽茶產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一年內新增茶園面積14.76萬畝,總面積達到34.25萬畝。此后十年間,信陽市茶葉生產以“穩定面積,著重提高產量和質量,以科技為支撐,生產名優茶,開發新產品”為指導思想,引導各縣根據當地生態條件,宜茶則茶、宜林則林、宜糧則糧。
1992年信陽第一屆茶葉節的成功舉辦,有力地促進了信陽茶產業的發展,茶園面積不斷擴大,信陽茶產業進入第三次發展高潮。1993-2005年,茶園面積平均以每年2.46萬畝的發展速度遞增。2005年統計,茶園面積達到65萬畝,開采面積53萬畝,年產干茶1500萬公斤,茶葉產值8.5億元,加上儲藏、包裝、銷售增值,拉動物流、交通、旅游、餐飲、娛樂等,種茶年社會總收入達到10億元,茶農年人均收入1053元。全市8個縣2區,128個鄉鎮,1245個行政村產茶。茶園面積超過1萬畝的鄉鎮有12個,幾乎每個產茶鄉鎮都有茶葉交易市場,規模較大的有20多個,全國各地營銷網點1800多個。
1994年,經專家論證,信陽地區行署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至此,信陽的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2003年3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證明商標,規定信陽毛尖證明商標使用范圍必須是東至固始縣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別山交界處,北至淮河沿線,南至大別山北側信陽市行政區域內符合信陽毛尖品質特點和加工工藝的茶葉。
2006年,信陽茶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信陽市委、市政府從戰略高度重視茶產業,把茶產業當作文化產業、生態產業、朝陽產業、健康產業來認識,把茶產業作為一項強市富民工程來抓,提出了新時期茶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種植規?;?、管理標準化、生產機械化、營銷市場化,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抓龍頭、抓產品開發、拉長茶產業鏈條。
2006年9月13日,中共信陽市委、信陽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制定了《信陽市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到201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實現畝產值5000元,茶葉總產值60億元,茶農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培植1至2個銷售額達億元的國家級企業,3至5個省級企業;創建1至2個國家馳名商標,5至8個省著名商標;建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茶文化旅游項目2至3個,超億元的1至2個,重點完成信陽茶博園、茶示范園、南灣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項目和茗陽天下茶博館等建設工作。
2006年,信陽茶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信陽市委、市政府從戰略高度重視茶產業,把茶產業當作文化產業、生態產業、朝陽產業、健康產業來認識,把茶產業作為一項強市富民工程來抓,提出了新時期茶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種植規?;⒐芾順藴驶?、生產機械化、營銷市場化,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抓龍頭、抓產品開發、拉長茶產業鏈條。
2006年9月13日,中共信陽市委、信陽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制定了《信陽市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到201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實現畝產值5000元,茶葉總產值60億元,茶農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培植1至2個銷售額達億元的國家級企業,3至5個省級企業;創建1至2個國家馳名商標,5至8個省著名商標;建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茶文化旅游項目2至3個,超億元的1至2個,重點完成信陽茶博園、茶示范園、南灣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項目和茗陽天下茶博館等建設工作。
2006-2007年,全市茶葉生產基地面積由65萬畝發展到80萬畝,其中發展無性系優良品種茶葉生產基地5萬畝,建設標準化有機生態茶葉生產基地10萬畝。茶農因種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葉生產專業村,種茶收入占農民收入的90%以上,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視關心支持下,信陽市上下緊緊圍繞省、市茶產業發展規劃,強力推進茶產業不斷做大做強,茶產業呈現又快又好發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210萬畝,茶葉產量達5.95萬噸。其中,紅茶產量7740噸,其他茶類產量2660噸,已形成綠茶、紅茶比翼齊飛,其他茶類并肩發展的可喜局面。資料表明,全市現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企業2家,省級企業17家,市級企業74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9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個;現有茶葉從業人員超過120萬人;茶農人均種茶收入超過5500元。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顯示,信陽毛尖品牌價值59.91億元,居2017全國茶葉品牌第二位。[2]
地理條件
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年平均氣溫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溫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溫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溫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溫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占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
信陽毛尖
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里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雨量充沛,云霧彌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尤其是信陽處于北緯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堿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
品質特點
信陽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從外形上看則勻整、鮮綠有光澤、白毫明顯。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色澤翠綠,沖后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優質信陽毛尖湯色嫩綠、黃綠或明亮,味道清香撲鼻,劣質信陽毛尖則湯色深綠或發黃、混濁發暗,不耐沖泡、沒有茶香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