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之路,做個改變你就不焦慮了

現如今,生兒不易,育兒更加不易。

父母們每天除了努力上班,就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照顧家里的孩子,與家里的“小魔獸”展開智慧的“較量”。

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父母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精神和心理層面上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焦慮不安、煩躁情緒時常伴隨左右。

作為新手媽媽,面對襁褓中的孩子,最焦慮的是“怎樣才能養育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尤其第一個孩子,可能會買很多育兒書照書養。然而,你會發現用這種方式往往并不能解決焦慮,反而會更加焦慮,甚至把這種著急的情緒傳遞給非常容易接收到情感情緒的嬰兒。

作為中小學生的媽媽,面對孩子的學習,最焦慮的是“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課外班,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培養,希望他們出類拔萃,希望他們鶴立雞群。課內在減負,課外在加碼。為了有個“好前程”,學生和家長都在焦慮、努力中奮力前行。


不做“doing媽媽”

doing 媽媽是這樣的。

一個8個月大的寶寶躺在床上一直哭鬧,聽到哭聲,媽媽非常著急,猜測著寶寶是餓了么?于是前來給哭鬧的孩子喂奶喝,但孩子晃著腦袋對奶瓶絲毫不感興趣,仍然哭鬧。

媽媽更著急了,又猜想孩子是不是便便了呢?于是又趕緊給哭鬧的孩子換尿布。尿布也換好了,這下總該不哭了吧?可孩子仍然哭鬧。

于是媽媽抱起孩子搖他哄他,試圖用這種方式安撫孩子的情緒,希望他能安靜下來,但依然沒用,孩子仍然哭鬧。

焦慮的媽媽無計可施,突然一種挫敗感襲上心頭:為什么自己都這么努力了,還是搞定不了呢?為什么他就不能安靜待會兒呢?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氣,于是發怒向孩子吼叫“你就不能不哭了嘛,煩死了!”8個月的寶寶被突然的吼叫嚇呆了,暫時停止了哭鬧。

這就是焦慮的“doing 媽媽”。

她不知緣由地一味去“做”,一通操作猛如虎,結果卻不怎么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育兒的過程中,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有可能激起母親的焦慮,一旦母親是一個無法涵容自己焦慮情緒的母親,就會想各種辦法來解決。但往往這時候她想的任何辦法都不是為孩子本身考慮的,只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于是讓自己必須做點什么。就像這個8個月的寶寶,媽媽根本沒有去了解孩子為什么哭,只是要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而已。


being媽媽的智慧之舉

看到正在哭鬧的孩子,being媽媽會走到孩子的身邊,觀察孩子的狀態。

媽媽可能會看到孩子手里抱著一只小熊,還發現床下有一只大熊,而這只大熊原本是和小熊一起在床上的,大熊小熊是孩子心中的小伙伴。于是媽媽猜想,是不是因為大熊掉在地上,但孩子又太小,拿不到大熊,所以著急哭鬧,這哭鬧的舉動是在向媽媽發出求助信號。

于是媽媽撿起大熊給了寶寶,他立刻停止了哭泣,繼續開心地玩了起來。

這就是懂得being媽媽。

她不會著急制止孩子的哭鬧,而是進行全面觀察,試圖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

所以,有一個善于觀察的being媽媽,孩子會體會到自己是被關注的、被理解的,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孩子更會在成長過程中,會學會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隗老師曾說過:

執著于解決問題本身是兒童心態,成年人的心態則應該是能夠涵容問題的存在。

作為成年人,作為孩子的父母,學會正視問題,懂得涵容問題,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成長。



我是Jo小朵兒,樂于分享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的北京大妞兒,愿給平凡的生活加點料,給奮斗的人生多一點正能量,多一點色彩與活力!感謝大家的關注!

歡迎大家到同名的頭條號串門兒。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