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大學以后的第一個暑假假期,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了AIESEC的國際志愿者活動,而現在,我慶幸自己能夠邁出那一步。這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旅程,也正應了AIESEC的宗旨:Get out of your comfortable zone,走出舒適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真實的面貌——而不是你所聽說的某個地方。
項目匹配階段也是一波三折。最初想去南美,可受限于對西班牙語的要求,以及機票等種種因素,最終還是盡量將范圍確定在了東南亞。錯過了斯里蘭卡,遇見了印度。我敢說的是,通過AIESEC這個平臺,你踏上的土地絕不會是你旅行的首選目的地。做志愿不同于出行旅游,“享受”一詞從來與我們無關。可供我們選擇的不多,且多是窮困、落后的地區——想來自己是從不會有去這些地方旅游的想法的。但也許是逃離,也許就是享受一個人所帶來的激情,最終我match了Delhi IIT分會的一個教育類項目FOOTPRINTS,決定憑借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改變一點什么,或者僅僅只是簡單的,去證明一點什么是錯的,什么不是像我們所聽到的傳聞一樣的東西。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不大的一寸土地。
初到印度,覺得機場的環境還是不錯,順利地辦了SIM卡、跟接機的小哥匯合——為我的印度之行埋下了最美好的伏筆、初入accommodation,整體感覺住宿條件還不錯(盡管周遭環境實在不好),一個埃及妹子和一個摩洛哥妹子成了我的室友。
初次相識,對印度最直接的感覺:確實亂,不過僅限于窮的地區。印度的貧富差距大簡直不是吹的,尤其在德里、孟買這樣的城市,從機場——住宿——市中心的路線看來,我覺得我走過了兩個文明程度、經濟發展程度和人民受教育程度兩個處在完全不同的階層的國家。
第一天出去mall,體驗什么叫tutu,放心沒有掛人,就是砍價得對半砍,三輪得飛起開。And,幾分鐘以內,從底層人民的環境到了土豪階層,從路面到車輛,質的轉變,明顯的分界線。其實德里像我們的一個超一線城市和一個落后的縣城的拼湊。人們稱它為“混沌都市”,它正像一面多棱鏡,客觀準確地反映出了各個階層印度人民的生活,從不偏袒。
至于城里嘛……竟然也跟春熙路、天府大道的氣派程度不相上下噢。
接下來說說作為志工,我們的具體工作吧。
我們的項目FOOTPRINTS,主要工作在于教當地的小孩子(小學2、3年級上下)英語、數學等等,什么都可以教,算是半個助理老師。其實在印度,英語的普及程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這與受教育的程度直接掛鉤——也就是說,不是沒人教,只是上得起學校、有條件受到足夠教育的人占比太小。我們所在的NGO學校Akshay Pratishthan是一個受捐助修建起來的學校,主要幫助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們像正常人一樣可以接受最基礎的初等教育。整個學校的硬件設施還不錯,可對于我們而言最大的困難在于——孩子們都不懂英語。由于公益學校的局限性,老師的英語教學水平著實一般。就像四川許多大山里的學校一樣,雖然課本、教學設備與城里相差無幾,可老師只會用當地的語言進行教學——即使是教英語。這就直接導致了孩子們也不說英語。于是,很多時候我們跟他們對話,根本無法得到回應。像支教一樣,我們能幫助到這些小孩的很少很少,可我覺得,讓他們知道“哇,還有人是黃/白色的!”“哇,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不一樣的東西!”“哇,原來他們跟我們什么都不一樣!”“糖還可以是這個味道的!”不是沒有意義的。激發他們對于自己的圈子以外的世界的興趣,讓他們對美好的事物有所感知,學會欣賞不一樣的美,這是包容和接納的前提,也是一種成長。當然,從他們的表現中,我也深受感動,越發對于自己不能給他們一點什么而感到慚愧。
有一個小男生,坐在靠門的第一個,帥帥的,很安靜,眼睛大而且很有神,睫毛長,頭發很臟,可能是家里沒錢用水吧。人特別聰明,老師講的什么他都會,反而經常跟我討論鳥類呀,動物呀的英語,可能成為另一個達爾文呢。別人瘋鬧他也就靜靜地看著,我跟他聊他多時都是羞澀地笑笑。聲音細細的,不會吼叫,萌呆了。第一天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個巧克力餅干,看得出有些不舍,畢竟他的飯盒里也只有三四個。第二天我帶了很多大白兔奶糖,其他很多小孩子直接圍上來,伸手要,要了一個還要第二個,但這個男孩還得我塞給他糖他才收,有了一個以后也不再要第二個了,挺令我觸動的。臨別之際,他把我拉到操場上,想跟我一起踢球,無奈他們同學一大幫。我拍拍他的頭叫他去玩,他也知道這是最后一次的見面了,紅著眼跑開,那之后很久,我都強忍著不愿意掉下淚來。
關于AIESEC in India,一定要提一句IIT分會的global
village。除了擺攤位,每個國家還要輪流上臺展示和表演。Indian roll call也是太瘋狂了!
關于diversity,我所在的accommodation真是運氣超好!Egypt + Switzerland + Morocco + Spain + Germany+ France + USA + Brazil + Italy + Malta + Tunisia + Iran + China + Taiwan =INDIA。如此多不同國籍的人生活在一起,現在想想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不同地區甚至國家的人,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確實產生了許多矛盾,但無法否認,我們也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我們也曾在凌晨聚集于樓下大廳,討論著不同宗教之間的異同。正如同一個西班牙漢子所講,同一個世界,我們所認為的正確也只是基于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所看見的風景。宗教本無沖突,是不同的觀察角度導致了不同的“正解”罷了。實為有趣。
最后放一張毒照鎮樓——中國EP們去manali組成的天團!
Ariel,2016年9月8日,寫于印度志愿者之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