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完了張德芬的身心靈三部曲之重生創造篇——《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是我讀的張德芬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遇見未知的自己》。兩本書的寫法是一樣的,都是把身心靈靜修的知識要點和方法融匯貫穿在故事里,寓教于故事,通俗易懂。
“心想事成”,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關心的事情。但是,有一點可以很明確,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任何事情取得成功都要付出代價。而且,有時候心愿達成了,但是我們發現結果并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如書中的阿南,自故事的開始發愿娶公主為妻開啟了尋寶之旅,在經歷許多事情并接受了王子和多人的指點后發現,當初的發愿并不是內心真正想要的,只是出于一種夢幻般的虛榮。他內心真正需要的愛人是阿秀。
書中的阿南,即我們。書中的王子、漁夫、鐵匠、“理想書院”的程老師、理想錢莊的錢老板和快樂的農家女,分別告訴阿南(我們)如何重新設定信念、如何釋放情緒、如何對待金錢、如何自我修正、如何讓理性和感性達到平衡——
※ ? 阻止我們成功的,并不是我們不懂的事,而是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不正確的事情,那是我們的最大阻礙。
※ ? 我們的人生模式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習慣養成的,每天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按照它的方式過生活。
※ ? 如果我痛苦的話,就好像比較對得起那些因我而受害的人。——這種情緒對你沒有幫助,對事情的發展沒有幫助,而且自己也不喜歡這種感覺,這樣只是用折磨自己的方式來減少自己的愧疚。
※ ?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和平庸也不過是一種習慣。
※ ? 真正的勇者,是能夠征服自己的人。
※ ? 錢只是工具,看你怎么用它。有了錢以后,一個人的本性會因為錢而擴大,也就是說,善良的人會拿錢做很多好事,心術不正的人拿了錢就會沉淪,但是這與金錢本身無關。
※ ? 所謂信念,基本上都是小時候耳濡目染,還有因為一些特定的事件的發生而形成的。所謂耳濡目染,就是你在周遭環境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加以吸收消化的結果。每個人消化吸收的過程,和各人天生的個性,和他看事情的角度有關。
※ ?“心想事成”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因為太多不正確或是不適合我們的信念從中作梗,所以無法讓每個人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 我們的頭腦代表理性,但情緒是感情用事的,兩者必須平衡。
※ ? 我為我的幸福快樂負責。
※ ? 禪定更可以培養你的慈悲心和不執著的心態,能讓 宇宙的能量在你身上自由進出。
※ ? 我們都來自一個無形的靈性世界,那是我們的源頭。那個源頭是豐盛的,而且是無所不在的。
※ ? 信任和臣服,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 ? 你不可能經由一個沒有喜悅的旅程,到達一個喜悅的終點。在過程中保持一顆喜悅的心,無論最后是否達到了目標,至少我們曾經擁有過美麗的、愉悅的過程!
※ ? 這么多的雪花,它們的紋路沒有一片是相同的。每一片雪花都是宇宙的一個彰顯。我們人也一樣,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我們也是宇宙不同方式的彰顯和表達。
※ ? “心想事成”,除了有特別高的做白日夢(敢想)的能力,還要有特別強的執行能力(能做)。
……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這本書,后半本是在單位上利用碎片時間讀完的。因為周圍環境難免嘈雜,讀書的感悟不及安靜的環境下讀書的效果。但是,我還是感謝自己能夠堅持在今天把它讀完,讓我有所收獲。因為收獲,心才能袪除浮躁,變得沉靜。
讀后的感悟很多,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心想事成,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不要經過努力后“事”成了,才發現并不是“心”所想的。那樣不好。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本心,樸素的本心,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