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統改試卷,我分到十七十八題,改的是一道現代文閱讀題的最后兩題。
我們的題組長是我的師姐。她非常詳細地給出了題目的評分細則。
什么關鍵詞給什么分,點到什么給什么分,以及學生可能出現的任何思路都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指導。
17題是一道句子理解題。18題是一道考段落的寫作意圖的題。
都是比較棘手的題。
17題問,為什么初夏了,作者卻還說“想到春天”?
大體思路是這樣的,第一,在原文找出這個問題的情節。第二必須把,孩子的善良與春天,言之有理地緊密結合在一起。
丟分丟的很嚴重,很多同學的扣題點都沒能找出來,第一個點是情節,第二個點是純潔與善良,第三個點是孩子與春天的關系。
18題是作者由孩子幫助蝴蝶的情節,想到了他自己的世界。…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呢。
對比手法,承上啟下,主題分析。這三個點都必須找出來才能得滿分5分,我都沒改到滿分的,最多給4分。閱讀題真是不好辦,很多學生的答題的思路以及用詞都不是很規范,當然我們自己答也不一定能夠答得很規范、很標準,然而我卻想要找到一個辦法,能夠把考試的答題規范化與課堂的教學結合起來。
歸根到底是一個解讀能力,怎么樣審題,抓住題目里面的關鍵詞,然后再進行解讀,解讀之后,還要比較規范的把它表達出來。
這是下學期重點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了。
對一只蝴蝶的關懷
李漢榮
① 初夏的一個上午,我去河邊散步,看見河灣的岸邊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緊張專注,好像在討論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輕輕走近他們,才看見他們正在營救一只在水面上盤旋掙扎著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許翅膀受傷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過于沉重而無法飛行。小男孩將一枝柳條伸向水面,但柳條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條,解下自己的紅頭繩將兩根柳條接起來,終于夠著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趕快爬上這小小“生命線”。小女孩急忙摘下頭上的蝴蝶形發卡,系在柳條的一端,讓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這是你的同伴來搭救你了,你不認識我們,你總該認識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動幾下翅膀,緩緩地挨近這一只“蝴蝶”,緩緩地爬上這只“蝴蝶”結實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將柳條移向岸邊,蝴蝶終于上岸了,兩個孩子快樂得又說又笑起來。
② 我以為事情到此結束了,然而,兩個孩子又商量起了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們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陽光下的草地上正開放著的一叢野薔薇花上,讓它一邊曬太陽,一邊汲取花蜜。但是,他們仍覺得這種安排不到家,他們擔心貪嘴的鳥啄食了這需要安靜療養的可憐蝴蝶,就采了幾片樹葉搭起一 個簡易的綠色“避難所”,將蝴蝶護在里面。他們相信,待它安靜休息一些時候,傷口愈合,體力恢復,它就能重新飛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 今天上午我本來是不準備出門的,想待在家里讀書或寫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還是出門了。多虧我走出了門,在書本之外,我讀到了春天最純潔、最生動的情節。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鍵盤之外,兩個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灣,組合成真正滿含溫情和詩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們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處,通向萬物深處,通向心靈深處。
④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許多。首先我覺得我的善心比孩子們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許
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臉面、尊嚴,而對其他生命和生靈的生存處境及他(它)們所受到的傷害,并不是太關心,即使關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傾力相助,即使關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報。總之,我覺得,僅就善良、純潔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而言,我們不是與日俱增,而是與日俱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會逐漸加劇,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純潔這些人性的好水土,內心的河流漸漸變得混濁,泥沙俱下。細想來,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純真情懷少了,實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計多了,在這一多一少的增減過程里,人們的情感和心靈,就漸漸出現輕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這樣荒漠化的人組成的人群和社會,豈不是大沙漠?那時不時呼嘯著撲面而來、飛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塵暴?
⑤ 那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是這個早晨的天使。他們對一只蝴蝶的同情、對事物的愛,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純潔的內心。除了愛,他們沒有別的動機,愛在愛中滿足了。不求回報的愛,才是大愛 、真愛。不求回報的愛,也許才會獲得事物本身乃至整個大自然更豐厚的回報。
(選自《讀者》2016年第3期,有刪改)
這就是本次考試的閱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