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傳統,那就是重人,輕規則。
君子與小人,英雄與懦夫,清官與貪官……多少歷史故事,演繹多少風云,我們總在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評點中走過,無論廟堂,還是草野,津津樂道。
當然,我們的歷史也曾有過輝煌的典章、制度,但在縱橫捭闔的人物那里,仿佛輕如鴻毛,不值一提。即使如流傳幾千年的《論語》《道德經》等等,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處世。而且還有一些厚黑學,就是在教你如何擺弄權術,如何處理關系。
記得當年在看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時,看到康熙大帝將一些賢良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諸如姚啟圣、李光地等,有人就覺得皇帝的手腕就是厲害,任憑你多么清高多么有本事的人,也不得不俯首稱臣。實際上恰恰就是這樣的權術,不知道害了多少國人,心思都花在了這些上面,還養成了多少奴才。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當中,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人,如何找人找關系,如何拉人拉關系。熱衷于交際圈、社交圈、應酬圈、娛樂圈,樂此不疲,漸漸地結成了一個個的利益小圈子、小集團。一個小小的公司、單位,往往都能分出幾個派系來,使盡心眼,用盡心計,有的還公開撕裂與攻斗。
有的人整天琢磨某某干事的人,挖空心思想要找到他的漏洞,甚至要給他一擊;有的人整天糾結于某人的成就與榮譽,總覺得這世界對他就是不公平,嫉妒之心膨脹;有的人還苦心積慮地給他人挖坑,給他人下套,以整人為樂;有的人整天琢磨上司的心思、愛好,天天圍著上司轉,投機鉆營、上躥下跳;有的人把心思花在鉆研規則的漏洞上,熱衷尋找能夠擺平問題的人情關系上,辦事明知違規違法也不在乎等等。這都是當今的一些“謀人”現實寫照。
有時候就在想,如果國人能把“謀人”的一小半精力放在“謀事”上,將會做出怎樣的成就,將會實現怎樣的飛躍。
顯而易見,專心謀事,就是要打破“謀人”之下的一些慣性思維,就是要還原一些公開、透明的規則,讓規則說話,讓規則發力,讓規則為謀事、做事創造良好的環境,真正釋放出人的個性、人的活力、人的魅力,而不是在“謀人”“玩人”“整人”等等之中消磨時光、消耗機會。
有啟發就贊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