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有記董蘿石謁新建故事:董蘿石游會稽,聞陽明講學山中,往聽之。陽明與之語連日夜,先生喟然歎曰:“吾見世之儒者,支離瑣屑,修飾邊幅,為偶人之狀。其下者,貪饕爭奪於富貴利欲之場,以為此豈真有所為圣賢之學乎?今聞夫子良知之說,若大夢之得醒,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虛此生也。”因何秦以求北面,陽明不可,謂“豈有弟子之年過於師者乎?”先生再三而委質焉。其平日詩社之友招之曰:“翁老矣,何自苦!”先生笑曰:“吾今而后始得離於苦海耳,吾從吾之好。”自號從吾。丙戌歲盡雨雪,先生襆被而出,家人止之不可,與陽明守歲於書舍。
好一個“吾從吾之好”。我不禁肅然起敬于他的勇敢和灑脫。
想現今有多少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小“桃花源”。比如想有一個老書房,里面滿是舊器物,可以聞到溫暖的舊光陰;或是想來一次長長的旅行,遍閱湖光山色,風土人情;更有者是看中一個心愛之物卻因囊中不鼓而流連不舍——待我空下來,待我生活寬裕些,待我俗事了卻。有多少人會真正快意當下呢?
于是在某個黃昏的閱讀中,我看到《明儒學案》里的這則故事,和這個人,“若大夢之得醒”。
?內求于心中的“桃花源”,應該是我們這些中年男女余生要做的事了吧。否則,可能會沒時間了。中年之前,我們奔跑與事業,家庭,恍然不知老之將至。而今,也算經歷世事了。四十不惑,突然算到人生過半,余生可以以日計算了。那么,我們應該怎么來惜取余下光陰呢?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哲學思考哦。
二十年后的同學聚會,男人們的頭發變少了,白了,甚至光了;女人們也不是韶華仍在。話題變的多么專一:家庭,孩子,事業。青春時期的那個色彩斑斕的琉璃夢而今是那么黯淡,可慶幸的是它依然還可以閃爍。那么,是不是可以擦亮它呢?
雖然我的時間不多,可我還有一些夢想沒有去做,萬一它是很來得及實現的呢?
老狼有首歌,叫《關于現在關于未來》。其中有句:“你始終不明白,一萬個美麗的未來,抵不上一個溫暖的現在”。那么,是不是從現在開始把目光和逐步的方向轉向內心,給自己一個“溫暖,可以把握的現在”。
那么,現在你想要什么?定能生慧,那么讓我們聽從內心的聲音和思緒來捋一捋吧。交一些朋友,可以坐到一起品茗論道而不至于絲毫不快,想看看每天走過的小路上開些什么花,想看看那個一直沒去的古鎮,還想買一間有山有水的住的舒服的房子,窗明幾凈的時候鋪上筆墨寫一寫精致的小楷———慢下來,停下來,安靜是一種力量。
人生是要快樂,快樂是你自己的體驗,在各種階段,各種階段,各種人生里,快樂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多有自己的定義。你想要的快樂可以富麗堂皇,也可以粗茶淡飯,你可以各種裝逼,可以各種本色。重要的是,這些是你想要。
幾百年前的董蘿石就是最好的榜樣。他大呼:吾從吾之好。且“襆被而出,家人止之不可”。活脫脫的一個真性情之小玩童。
幾百年后的今日,我在閱讀里唏噓,忽得齋名“從吾齋”,“吾從吾之好”,望中年諸生惜之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