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是,五年以后,我們過上了半農半x的生活。
前兩年看到這樣一本書:
目錄是這樣的:
前言 為什么要提倡“半農半X”呢?
第一章 到農村去吧!那里曾是社會復興之地!
“半農半X”的精髓所在——人與人之間和樂相處
有可能建立以興趣維生的社會嗎?
摸索“X”的人——各式各樣的田園生活
第一次的田園生活要如何開始呢?
第二章 儉樸的生活遠大的夢想——田園生活的樂趣
“半農”的意義——縮小物欲、獲得健康、重拾家族和樂
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同時不可缺少“半農”的理由
“用減法過日子”——“半農”的生活原則
“減法的生活”有著大大的“加值”
以珍惜“生命”為出發點的飲食生活
種稻是家族與地方居民“共同體”的工作
農田里,豐富的生命處處可見
“農”是人們的教育道場!
第三章 你一定找得到!那塊叫做“自我”的閃亮寶石!
“半X”的目標——“喜歡的”與“有用的”相協調
從“苦求沒有的東西”到“發現既有的東西”
郊山的生活——打造獨一無二的鄉鎮
從一粒種子看人間
現代所缺乏的是付出和分享的文化
第四章 那是“想做的事”還是“該做的事”?
創造以自己為主角的人生
沖繩的移居現象述說著什么故事?
恢復與萬物的關系,才是“半農半X”真正的價值
都市生活和上班生活做不到的事
從“想做什么”到“做過什么”——自我探索之旅
“X”將成為改變自己的契機
第五章 “半農半X”是解決問題的生活方式!
跨越各種社會病態的智慧
從人們自創自演的生活方式中,看見了什么?
志十農工商——創作家的人生
退休之后怎么過?
社區事業與農業的融合
“半農半X”的生活是創造幸福的新智慧
附錄作者專訪 巨大的改變正轉動著
這樣的生活幾乎是當代版陶淵明的悠然南山下。神往之。
八月的時候,明庭招募在明月村一起生活、工作的伙伴,我心動不已,然而大肚子不方便,只有“派”先生和兒子驅車前往,參觀明月村,并與夏老師一家見面聊天。后來夏老師一家也到我們的心樂府工作室來回訪,很暖心的一家人。
成都平原自古以來是天府之國,絕佳的農業環境,至今體現在各種生態農場遍布城郊,身邊好友、同學、同事每逢周末總有農場帶娃的朋友圈照片發出。不僅如此,臺灣同胞也愛上了這片土地,記得幾年以前,就帶著兒子去了臺灣人在崇州的一個生態農場,在小樹林里做做游戲,在奶牛身邊喂喂草,在草棚子底下吃了一餐生態午餐。
又,居住地附近的三圣鄉是一個集藝術家聚居地和農家樂一體的旅游區,一次閑逛中,偶遇在三圣鄉租下院子的一位朋友,邀請我們去她家小院小坐。院子里花花草草,小狗暢游。房間里雖簡單裝修,但一派東南亞風情,朋友的孩子寫了對聯貼在門上,一派溫馨祥和。
好像從那一天開始,我恍然明白我們后半輩子要過的就是與大自然更親近的生活。
大兒子牛牛出生之后,父母常常在成都幫助我。他們在我家附近能找到一片土地,開墾出來,種上各種作物,大豆、芝麻、油菜、豌豆、蠶豆、紅薯、玉米……小小的數十平方米的泥土,只要有播種就有收獲。牛牛在土地上總是能找到玩的,幫外公外婆收獲果實,或者挖個陷阱,找找石頭,觀察昆蟲,再看看遠處偶爾跑過的和諧號。完全沒有關在單元樓里面的落寞。
明庭的項目最終因為感興趣的小伙伴都有各種限制,修改了方案,建筑體修好之后,才會像招商一樣,招募伙伴們一起經營。
明庭的構想離我想像的半農半x的生活有點距離,但是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因為日本的半農半x生活固然引人入勝,在中國卻不一定能找到一模一樣的環境。
可能適合我的半農半x生活是這樣的:1、需要一個人文環境(比如政府引進文創項目之類的,有一個文化創業的平臺);2、有獨立的院落空間,可以居住,有空間開展兒童的藝術&自然教育;3、有一畝半分地,可以種上花花草草、莊稼蔬菜,作為兒童自然教育的承載。4、離目前生活工作地點不太遠。一小時車程以內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