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至少有一次無知無畏的機會。
當一個人懂得越多,那么顧慮就越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吧。例如,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可以在大家都在安靜地看電影的時候大聲的對媽媽講,我要撒尿。這時你作為他的媽媽先是一愣,然后起身向旁邊的朋友說聲不好意思。小孩并不會想到自己要小聲一點,不能影響到別人。這就是人的天性,要做什么就把自己的需求馬上講出來,然后達要想要的結果。我稱這種行為就叫作無知無畏。是啊,自從我們從學校踏入社會以來,怎個的思維模式就發生了改變,之前的壯志雄心都不見了。朋友經常見面聊天就說,哎呀,我這些年的雄心都給時間慢慢地磨掉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出路在何方等等這一類的話。是啊,有時候我也有這種感覺。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子的情況了,我有時候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發現了其中的本質原因,那就是缺少無知無畏的這種精神,這種人缺少的就是這種敢想敢做的精神。從學校走入社會,要找工作吧,人家一看你的簡歷,不行啊,你沒有工作經驗啊,那么你得趕緊的去實習兩年。好吧,你就去某公司實習兩年,兩年之后自己發現與這個行業里面的精英有很大的差別,因為自己懂得更多了嘛。那怎么辦了?如果是覺得目前的薪水低了,那就用這兩年的工作經驗再換一份工作,然后繼續學唄。直到有一天,你覺得你在一家公司里面,有一些人不如你,但是人家的薪水比你拿得多,職位比你高。這時你心里就有一點不平衡,你說你要辭職,不干了。可是你的老板會用各種方法來把你留下來,你也想到你畢竟不是行業里面最牛的那種人,你最后還是沒有走成,又留下了,然后又在這種不平衡中過日子。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我覺得核心答案應該是:放棄一部分安全感。我們的一切顧慮都是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礎之上,之所以顧慮,就是害怕失去。固定的生活方式能給我們一種舒適感,在舒適區呆久了,人會變得麻木,甚至會忘了初心。有時你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無經驗,會引領你去迎合別人的期望,標準或價值。但是你要知道,你也可以利用這種無經驗去開拓你自己的路,一條擺脫了“事情本該如此”的路,一條獨特的路。起航吧,我的朋友,讓我們無知無畏一回!
你至少有一次找到生命意義的機會。
干一件事情,我們通常賦予這件事情一個意義,那么這樣做起來就特別起勁。那么人活著也是一樣,要找到活著的意義。只有找到活著的意義,那么整個人生不會漫無目的,不會感到焦慮。上周聽吳伯凡老師的演講,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是關于二戰期間地獄集中營的故事。主角是一名醫生,是極少數的幸存者之一,600萬人猶大人死于集中營。他被帶到集中營時,剛下火車有就有提醒他:“進門的時候你要盡自己最大可能的表現出精神抖擻。”他聽進去了。到了營房,里面的納粹軍官就座在他們的前面,用一根手指把他們進去的人分成兩個隊。晚上他就安頓下來了,可是他想了解另外一個隊的情況,就向這里面呆得久的人打聽了一下,那個人把他帶到一個地方指著那個冒著黑煙的煙囪,說那就是。只要進去這個里面的人,你只能表現得精神抖擻,納粹軍官才不會把你燒死,因為你還能給他們干活。
當然,我們今天的生活比戰爭年代要好得多,至少不用受那樣的苦。但是我想說的是支撐我們整個人,生活下去的就是精神意志。在這個世界上讓你活不下去的理由有很多,讓你活下去的理由永遠只有一個。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情,刻意練習,反復打磨,哪怕途中有再多的困難和挑戰,只要心中有一個信仰,就一定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