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書生氣
大三的時候,看一場職場比拼大賽,當時評委是一個很范兒的主持新星。點評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正切重點:“你們都太書生氣”。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每個人都好像演話劇一樣介紹自己,對不起,這不是文藝匯演?,F在工作了,慢慢琢磨出了書生氣的其他含義。
說出來容易,請你把它變成現實。在學校做社團搞跨校區的活動,帶領2個大一小師妹撐起整個活動,做完了,想想覺得自己挺牛逼啊。那時候會隱隱睥睨:搞定一個大活動很簡單吶,就是學?;顒拥纳壈娑选,F在一人頂五人用做完項目,回頭做總結的時候,頓覺人艱……
其實自己心里明白,起初設計活動時的美好想象,來自于別人成功的表象,而非自己親自實踐的成果。前幾天有篇很火的文章叫《美女都是狠角色》,美麗來自于努力,不是“你本來就很美”。羨慕志玲姐姐的優雅和美貌,便常常想象將來自己減肥成功眾人歆羨的假象,與此同時,卻連一根雞腿的誘惑都敵不過。
做項目設計,尤其是長久型的連續項目,可復制的基準模式一定會給工作減少很多壓力,將作品產業化才能加速推廣。這種標準化原理并沒有錯,但是誰都知道,把一個活動做到極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不是說說而已。
專不專業決定后不后悔
我們一直在投身青少年心靈成長的公益演講,剛剛起步,還在探路,但總不滿意于每一次演講中產生的干貨。醉心于TED、一席的高質量內容,愈發對活動要求拔高。所以不斷自費泡各種分享會、演說和內部交流,和組織者聊天,希望能有所借鑒。聊到最后,大家不約而同都轉向內容的原創和極致。
一個很有趣的朋友,自己周游世界,做沙發客,回來廣州做一家書店的夜聊分享會策劃人。請來的嘉賓有自己找上門的,也有她親自選的。但是無一例外,必須面談。必須對你的人、你的故事、你的演講方式做全面的了解。無論您多忙,請給我至少半個小時時間,這是對工作的尊重。如果你對自己的演講效果有疑問,那也無論多忙,先彩一次排,不是說笑走場子,正兒八經來一次,不行再來。還不行,那我們換個方式。
我總被自己項目里請到的“高大上”嘉賓束縛,為了他們的“體驗”而放棄很多本來保證的事情。既然來都來了,您的希望是傳達真正好的有用的東西,那我們也一樣希望把好東西表達給更多人聽,無論聽者是笑傲商界的眾領袖,還是未出茅廬的鄉村少年。
上第一節新聞學概論課的時候,羅老師說的那句話:當你老了,翻出來自己寫的稿子,有多少是讓你驕傲的呢?
我媽說,不委屈自己,才能造出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