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此人送錯禮物,卻成就一生功名

吳棠,字仲宣,號棣華,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鎮)人,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曾國藩、陜甘總督左宗棠等疆臣齊名。他為官三十余年,歷封疆大吏16年,是清史上唯一的皖東籍封疆大臣,在安徽清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名人。

李鴻章曾經贊譽吳棠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編修錢振倫更是把吳棠稱為“以民慈父,為國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見,吳棠在那個時代的影響之巨,對社會的作用之大。

據史料記載,吳棠自幼學習勤奮,“家奇貧,不能具膏火,讀書恒在雪月光照之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吳棠以舉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縣(今江蘇泗陽縣)令。在任期間,吳棠勤于政事,常改裝出行,訪貧問苦,以禮化民,以文治縣,親治匪患和水患,為政三年境內大治。

咸豐元年(1851年),吳棠調任淮安府清河縣令,在任時,他嚴禁胥吏苛派、嚴禁賭博、嚴禁賊盜。咸豐二年(1852年),邳州發生大水災,“盜賊”猖獗,朝廷上調吳棠署邳州知州,施行“首惡必懲,協從解散”之政策,親率壯丁,按名捕拿,并親勘災情,興修水利,賑災濟民,收養棄嬰。在沭郯交界處,吳棠率勇擊退山東捻軍,使地方暫時得以平靜,邳州之民無不稱頌。

此后,吳棠官運亨通,晉升之快簡直嚇人。咸豐十年,吳棠補徐海道,旋授徐海道員(四品官);咸豐十一年,吳棠擢升江寧布政使(從二品官),代理漕運總署。

同治二年(1863年),吳棠被實授漕運總督,次年署江蘇巡撫,同治四年署理兩廣總督。但以上皆因江淮未戢,吳棠自己請留在漕督原任,署理兩廣總督。

同治五年(1866年),吳棠調任閩浙總督(正二品),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書銜;七年,吳棠調任四川總督;1871年,吳棠出任成都將軍。

吳棠是清朝鎮壓捻軍最著名的地方守令之一,守城有功,政績卓著,加官進爵自然不成問題。

問題是,吳棠最后出任的是成都將軍,非同小可,這可是只有滿洲旗人方能出任的實權職位。吳棠作為一個漢人官吏,如何能躋身此列?此事據說與慈禧有關。

慈禧太后的父親叫惠征,在慈禧十五六歲時因病去世。慈禧家境本來就不富裕,此刻父親又因病去世,家里更是愁云慘淡,姐妹倆一邊買了條船送父親的靈柩北上,一邊打算進京參加滿洲閨秀選美。

當她們的船路過清江碼頭時,湖南道員劉某的靈柩正好也用船載,同期抵達清江碼頭。湖南道員劉某與時任清江縣令的吳棠是老友,吳棠因此派人送銀三百兩給老友的家屬,聊表慰藉。哪知道辦事的人是個馬大哈,麻痹大意,錯把銀兩送到了慈禧姐妹的船上。

吳棠知道這件事后,大發雷霆,責怪完辦事的人之后,還叫他趕緊去把送錯的銀兩要回來。

旁邊的一個幕僚向吳棠進言說:“縣官大人,聽說這艘船是準備進京選美的滿洲閨秀乘坐,萬一她們將來被皇上看中……況且,大人也不缺那幾個銀子,依小人之見,大人不但不該討回銀兩,還應當親自到船上去憑吊才是。”

吳棠聽罷,覺得挺有道理,干脆好人做到底,當即帶上名刺(古人的名片)來到慈禧姐妹的船上,假惺惺地吊唁了一番。

慈禧姐妹倆正處在“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凄涼境地,忽然有個縣官跑來又送銀子又表哀思,一時之間感激涕零,當場表示:“吾姐妹他日倘得志,無忘也。”

慈禧后來果然“得志”,她于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慈禧既已“得志”,對曾經的恩人吳棠自然知恩圖報,恩寵有加,于是讓吳棠躋身只有滿清旗人方能出任的成都將軍之列,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