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 接(上)繼續看
內容
- 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沅弟)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懶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咸豐十年九月二十四(沅,季弟)
- 戒傲戒惰
- 咸豐十年十月初四(澄弟)
- 讓歐陽夫不要買田起屋。 但同治六年,歐陽母子督造的富厚堂壯麗宏闊,至今保存完好,只是曾氏本人沒有住過。
- 咸豐十年十月初四(沅,季弟)
- 深以子侄輩驕傲之氣為慮
- 咸豐十年十月十六(紀澤紀鴻)
-
戒輕易
- 說話太易,大概是指說話頻率太快,詞欠穩妥,表達較輕率等等。
- 舉止太輕,可能是指走路過急,說話時手的動作較多,眼神多游移飄忽等等。
-
戒輕易
- 咸豐十年十一月十四(澄弟)
- 堪破事理,看淡生死,坦怡面對危難。
- 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沅,季弟)
- 袁家之所以成為河南項城的望族,基本便是袁甲三打下來的。
- 曾氏的上的折子里提到 “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
- 咸豐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澄弟)
- 對老四在家中的做法不滿,指出批評。
- 咸豐十年十二月二十四(紀澤)
- 談醫藥,信醫也要健身和運動。
- 咸豐十一年正月元日(沅弟)
- 成功得名不盡關人事
- 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澄弟)
- 不輕非笑人
- 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紀澤)
- 要想文章雄奇:首先要注意的是行氣,次在造句,再次為選字。
-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澄弟)
- 大字以間架緊為主
-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四(紀澤)
- 察柳字之精神,仿柳字之結體
- 咸豐十一年正月二十四(紀澤)
-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澄弟)
- 譏評人短即是驕傲。
- 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沅,季弟)
- 守安慶的是太平軍名將葉蕓來,劉*來,攻打安慶的便是有“曾鐵桶”之稱的老九及其弟曾季洪。
- 本來,理學的最終目的是要造就人的完美人格。
- 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澄弟)
- 立身處世之“八本”,老家的宅里有八本堂。
- 咸豐十一年三月初四(諸弟)
- 三致祥 孝,勤,恕三者可以給自身,給家庭帶來吉祥。
- 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紀澤,紀鴻)
- 對自己此生不滿意者,即在古文,讀與書法上。
-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很重的文人情結,不管事功上多么輝煌,若著書立說上沒有大成就的話,他總會有不滿足感。
- 咸豐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沅,季弟)
- 自己將老營從祁門遷往東流
- 咸豐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沅,季弟)
- 審幾審勢,不但對于從軍者十分重要,對于從政經商者亦十分重要。( 幾者,幾微也,即事物將發未發之征兆。勢者,即在某一時刻下各種相關事物所處的位置。)
- 左宗棠具有這樣的才能。
- 咸豐十一年四月初三(沅弟)
- 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 吾輩但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于自然。
- 咸豐十一年四月初八(沅弟)
- 凡說話不著邊際不切中事理,或者隨意性很大沒有分量的人,不可做頭領。
- 咸豐十一年六月十二(沅,季弟)
- 勸弟不要以多殺人為悔
- 咸豐十一年六月十四(澄弟)
- 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情意上,一是錢物上。
- “大抵富貴人家氣習,禮物厚而情意薄,使人多而親到少。”
- 咸豐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沅弟)
- 曾氏為文,自稱受桐城姚鼐之影響為大,對桐城派始祖方苞則稱頌不多,故老九欲奏請將皖籍名人方苞入祀圣賢祠,曾氏不予贊同。
- 陳宏謀《五種遺規》
- 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四(紀澤)
- 以勤奮追補失落的光陰。對兒子閱《資治通鑒》,抄《說文解字》鼓勵;讓他臨歐,柳之帖;抄錄些詞藻。
- 咸豐十一年八月十三(澄弟)
- 八月初一,圍攻一年零四個月的安慶城被拿下。
- 清廷出了大事故:逃離京城寓居熱河行宮整一年的咸豐皇帝病逝了,只有三十一歲。
- “祺祥政變” 魯肅和奕
- 咸豐十一年九月初三(沅弟)
- 胡林翼去世,五十歲。( 被英國人氣死的,英船擠翻湘軍水師船,英人大笑。)
- 胡林翼會做官,也會打仗,且極會做人。
- 咸豐十一年九月初四(紀澤)
- 分類目錄 一種學問便有一種分類之法,一人之愛好,也便有一人的分類之法。
- 咸豐十一年九月初十(沅弟)
- 約旨卑思 天下事由命不由人,無須過于逞強使氣。
- 咸豐十一年九月十四(澄弟)
- 曾氏議論了湖廣總督 官文,說他打仗理政無術,卻極擅長做官。玩權術,結幫派,邀榮固寵這些方面他都很精通。
- 恐懼他黨羽太盛
- 咸豐十一年九月十四(沅弟)
- 給胡林翼寫挽聯
- 咸豐十一年九月二十四(紀澤)
- 曾氏定下家規:女兒出嫁的嫁妝為二百兩銀子,不能超過。
- 二百百銀子實在不夠敷用,于是其九叔再送四百兩。
-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澄,沅弟)
- 十月十一,曾氏五十晉一生日。老四以狐皮袍褂為禮。 曾氏自認于銀錢上待兄弟薄,對于這份厚禮,他頗覺心難安。
- 對于節儉:“恐彼此贈送豐厚,彼此皆趨奢靡。”
- 當年魯肅主張起用 江忠源,曾國藩等一班漢人執掌兵權。
-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澄,沅弟)
- 安慶失守后,太平軍李秀成,李世賢等人全力經營江浙。
- 曾氏在過了五十一歲時,娶了一個妾。
-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澄,沅弟)
- 老九不愿去上海的真實目的,是要奪取攻克灑寧的頭號戰功。
- 曾氏便讓李鴻章去了上海,讓李去招募淮徐之勇丁。同治元年二月,淮軍坐著花重金雇來的洋輪,浩浩蕩蕩地去上海。
-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紀澤)
- 紀澤有兩大愛好:寫字和做詩。
- 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沅弟)
- 同胞兄弟,性格差異之大,曾家的老大,老九是個典型例子。
- 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一(季弟)
- 慰弟婦之喪
- 同治元年三月初四(澄弟)
- 一邊是十八萬兩銀子的天價雇火輪船接淮軍入滬,一邊皖南百姓食人肉。
- 同治元年三月初八(沅弟)
- 讓九弟求助別人幫助時 當視其力量之所能為,不管是同級,上級還是下級。
- 同治元年三月十四(紀澤)
- 兒子近來在家頗為勞累,做父親的告誡他:煩勞要遠勝困苦。
-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紀澤)
- 兒子雖忙而不失常課,有常是第一美德。
- 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 以厚重進德,以陽剛醫弱
-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沅弟)
- 忌妒傾軋為官場常事
- 曾國荃也是一個氣大量窄的人;嚴樹森是"恃才量少"
- 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沅弟)
- 設厘卡抽稅
-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沅弟)
- 寬在名利,嚴在禮義(在錢財和官位上,可以大方給予;在情感上則嚴守親疏之分,不與之多往來。)
- 細細分析早期湘軍營哨官,大多都有血緣,地緣,業緣的關系。
- 李鴻章抵達上海十七天后,便接到朝廷命他署理江蘇巡撫的上諭。
-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沅弟)
- 領袖的最大本事便是集聚人才,使用人才
- 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
- 中興在乎得人,而不在乎得地
- 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
- 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紀澤,鴻)
- 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 聰明的讀者能從中看出美丑善惡,優劣好壞,從而要求自己學習什么,弘揚什么,拋棄什么,久而久之,性格氣質便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變化。)
- 好學深思而有堅卓之志,就能夠做到金丹換骨。
-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澄弟)
- 紀鴻虛歲十五,即中秀才。
- “少年得志乃人生之初不幸”,粗看起來似乎不合情理,細嚼后方知大有道理。
-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紀澤)
- 模仿優秀之作,能使自己的起點位置較高,進步較快。
-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沅,季弟)
- 曾國荃與彭玉麟的間隙比較深。
- “責己嚴而待人寬”實在是處理同事之間關系的一個最好方法。
- 《曾胡治兵語錄》-蔡鍔整理
- 天概是通過仇家之手來完成的。
- 廉,謙,勞三字,無疑,是給老九的貪,傲,怠等毛病的對癥下藥。
-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紀澤)
- 紀澤將袁秉楨的劣行告訴父親。曾氏勸兒女們暫時不要過露痕跡,給他留一些臉面,以防他破罐子破摔,今后更不好收拾。
-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紀鴻)
- 曾氏給四百兩銀賀紀鴻中秀才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沅,季弟)
- 本來,世上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片面強調哪一方面都不是很適宜的。
- 世間有許多大道理,知道并不難,難在具體運用
-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沅,季弟)
- 李元度自然對曾氏心存恨意,但由于曾氏的誠心懺悔和本入晚年的官運順遂,最后還是原諒了曾氏。
- 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沅,季弟)
-
如何使用有才無德者
- 不沒其長,而稍遠其人
-
如何使用有才無德者
-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沅弟)
- 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面對來看別人的指摘,宜抑然自修,而不宜悍然不顧。
-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三(沅弟)
- 戰爭給國家造成最大破壞就是綱紀的破壞。
- 不要插手鹽務以謀利
- 同治元年七月初一(沅,季弟)
- 曾老九在家筑美宅,購良田,弄得沸沸揚揚,多有指摘。
- 購置良田美宅,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對錢物的貪戀,但在當國者看來,卻正是無大志無野心的表現。
- 同治元年七月十四(紀澤)
- 曾氏要兒子學王羲之,陶淵明,而不可學嵇康,阮籍。
- 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澄弟)
- 吉字營來到金陵城外不久,軍中瘟疫盛行。 戰爭帶來的積尸太多,掩埋不及時的緣故。
-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澄弟)
- 曾氏交給在家管事的老四一個原則:若遠若近,不親不疏
- 曾氏的境界已超出常人,而他的四個弟弟的境界與世俗人相同。
- 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沅弟)
- 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
- 同治元年十月初四(紀澤)
- 太平軍在金陵城內有五五十將十萬軍隊,外有援軍李秀成部十萬人馬,東起方山,西至板橋。
- 希望兒子來營探視,借天倫之樂來化解一下對吉字營的憂忡。
- 同治元年十月十四(紀澤)
- 與九弟有戰略上的爭執,甚至希望自己能早死,以免大局破裂,遭后人唾罵,然而在這樣的情緒下,還寫信給兒子,詳言小學中《說文》《爾雅》《唐韻》之三章。
- 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沅弟)
-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保城池次之
- 不愿意放棄城池,一是怕失面子,二是怕軍心渙散,三是怕丟掉已經得來的財物。
-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一(沅弟)
- 一兩遼參,價值120兩,相當于20多個塾師一月的薪水。
-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紀澤)
- 提出一個目標,再細細指點到達此目標的路徑。曾氏教弟訓子的成功之道
- 怎樣達到“于奇崛中進出聲光”的詩文
- 意義層出
- 筆仗雄拔
- 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沅弟)
- 曾國葆七月患病,到十一月初,病勢轉重,終于不治,死時年僅三十五歲,瘟疫。
- 程學啟及其開字營后來并入李鴻章的淮軍,攻城略地,戰功卓著,是太平軍降將中獲清廷賞賜最多的人。
- 老九的夫人寫信給曾氏,想讓老九回家。
-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沅弟)
- 在安慶停留二十天,再由船運回湘鄉老家。為季弟寫了兩幅挽聯。
- 同治元年十二月十八(沅弟)
- 唐鶴九的挽聯:秀才肩半壁東地,方朝一點成功,挽回劫運;當世號滿門忠義,豈料三河灑淚,又隕臺星。
- 曾氏改成:秀才肩半壁東地,方朝一點功成,挽回劫運;當世號滿門忠義,豈料三河痛定,又隕臺星。
- 同治二年正月初七(沅弟)
- 老九認為曾氏提出辭職(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是以退為進。
-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沅弟)
- 曾氏以自己該得的一品蔭生名額不給兒子,而給老九的長子紀瑞。
-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沅弟)
-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 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志
-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紀澤)
- 雖然女婿不賢,但仍讓女兒逆來順受
- 同治二年二月初一(沅弟)
- 曾氏親臨的打仗必失敗,帥才將才兼資的左宗棠更是在這方面時常嘲諷他。
- 曾國葆的靈舟過武昌時,湖督官文,鄂撫嚴樹森都未登舟祭奠。此事令老九耿耿,去函告訴乃兄,曾氏心中亦不快。他們與官,嚴關系不洽。
-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紀澤)
- 讀書札記的形式:
- 摘錄書中的重要文字,以便記憶和日后檢索。
- 讀完全書后對此書的概括或簡評,有點類似書評。
- 將讀書過程中的疑點或能引起聯想引發感悟之處記下來。
- 道而不徑:走大道而不走小徑
- 舟而不游:過河時坐船而不游水
- 讀書札記的形式:
-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紀澤)
- 訓詁學家:學術研究者之列(研究字,詞的來源,演變及其本義與延伸)
- 散文家:文學創作之列(或議論人情世故中的普遍道理,或抒發某種體驗與情感)
-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沅弟)
- 北宋學者邵雍字堯夫
- 曾氏覺得他“非詩之正宗”,但還是肯定他的豁達,沖融。
- 胸襟是人的內心對外部世界的吐納。這種吐納,既有程度的差別,也有品性的差別。
- 有意味的人生包括內個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外者為事業有成,有內者為有淡泊寬闊的心境
-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沅弟)
- 老九升官,曾氏重提: “拼命報國,側身修行。”
- 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沅弟)
- 面對老九推辭自己的官銜,曾氏的批評是: 不能欺騙自己的心,要“以方寸為嚴師”。
-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四(澄弟)
- 皖南人肉每斤百二十文
-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沅弟)
- 《中庸》對學者提出五個方面的要求,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愚必明,柔必強
- 曾氏以自己的經歷 明白了專靠申韓之術是不能辦成事的,必須雜糅老莊之術。
- 愚必明,柔必強(要想做愚公,必須先得事理明白;要想柔弱處世,必須得有強者的基礎。)
- 同治二年五月初一(澄弟)
- 曾氏的妾陳氏,共一年零七個月,時年二十二歲。
- 同治二年五月初七(沅弟)
- 曾氏的幕府有天下第一幕府之稱,全盛時期,有二三百人之多。
- 曾氏又舉薦了 惠浦(趙烈文)去了吉字營。
- 趙是一個有心人,從二十歲起便有記日記的習慣。二七歲至五十八歲(六十一歲去世)這段期間的日記被保存下來,以《能靜居日記》公開出版了。
- 近代史上著名的日記
- 《曾文正公日記》
- 《翁文恭公日記》
- 《越縵堂日記》
- 《湘綺樓日記》
- 《緣督廬日記》
- 曾氏說他的成功之道在于得益和權力握于一手,不受中央掣肘,也不受別人牽制。 卻開了一個風氣,此后全國效法,局面變改變,分裂的先兆已經露出。
- 二百年來的內重外輕強干弱枝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逐漸演化為后來的外重內輕強枝弱干,即地方督撫的權力大過中央朝廷。
- 同治二年五月初九(沅弟)
- 《鳴原堂論文》
- 為文宜專從簡當二字著力
- 同治二年五月十六(沅弟)
- 無形之功不必說,老九的駐守江寧,有效緩解了李鴻章在上海的壓力。
- 同治二年七月初一(沅弟)
- 文章少年來,觀弈老來心
- 曾氏教給老弟的學習方法:看人家奏章
- 第一次,看內容布局(看它辦事的主意,文章整體的結構)
- 第二次,看遣詞造句(看它造句下字之穩否)
- 同治二年七月初七(沅弟)
- 曾氏告訴老九,要想多收鹽稅,關鍵之點是要保住自己的引地,不讓私鹽來分肥。 “蠻字為主,打字向前”的方針。
- 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澄弟)
- 明強即“強”須從“明”做出,也就是說,“強”要在“明”的基礎上,這樣的“強”才不是強梁,而是真正的使人心服口服。
- 同治二年七月十五(沅弟)
- 鮑超 不是湘人,也不是讀書人身。四川奉節人,目不識丁的行伍出身。
- 說鮑的軍隊不守紀律,每條船上都有女人。
-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沅弟)
-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辦什么事,能辦不能辦,什么時候辦,大體規劃及其前景預測,這些方面均屬于識的范疇。)
- 識,得之于學問,也得之于閱歷,同時也得之于天賦智慧。
- 定下來以后,如何將設想變成現實,即如何去實現目標,這要靠才干去起作用。 才干是一種能力,主要來自于歷練。
- 咸豐初年,朝廷在江南任命了四十三個團練大臣,最后只有曾氏一人成功。
-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沅弟)
- 曾氏認為蘇軾的《上神宗皇帝書》是一篇很好的奏章,自己喜歡讀,并推薦給老九。
- 曾氏 不居功,不市恩
-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四(澄弟)
- 湘鄉一家子來安慶,曾氏認為不必要太富貴氣,沒必要那么大排場。
- 曾國荃的長子紀瑞,先于父親去世,只活了三十二歲;第二年紀官也去世了,僅三十歲。這是他晚年最大不幸。但有三個孫子,廣漢,廣河,廣江。老九六十七歲時去世。
- 同治二年八月初二(沅弟)
- 近世保人,亦有多少為難之處。
- 同治二年八月十二(紀鴻)
- 不許掛帥字旗,不可驚動官長
- 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七(沅弟)
- 清政府十分惱火李泰國,撤掉其總稅務司的職務,另委英國人赫德代理。
- 借洋兵來打太平軍
- 同治二年九月初九(沅弟)
- 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沅弟)
- 朝廷給老九“毋庸單銜具奏”
- 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澄弟)
- 借九弟擴軍,叮囑老四要 收斂。
- 同治二年九月十七(沅弟)
- 半是天緣湊泊半是 勉強遷就(用很大的氣力將各種有利因素捏合在一起)
- 同治二年九月二十六(沅弟)
- 太平軍中重要人物最先投降的當數韋昌輝的弟弟 韋志俊
- 童容海
- 古隆賢
- 同治二年十月初四(澄弟)
- 九月二十九全家團聚安慶
- 同治二年十月十三(沅弟)
- 從黃冕的上諭來看,朝廷對曾氏兄弟的不滿,已經慢慢地趨于明朗化了。
- 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澄弟)
- 兒子坐起四抬轎了,家中的奢華讓他覺得有些意外。
- 全國八個總督,湖南已占其半。“無湘不成軍”,“無湘不成省”
-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澄弟)
- 公銀作私用宜少
- 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二(沅弟)
- 李鴻章殺降,不僅讓戈登不滿,同時也為日后收復江寧城設置了巨大的障礙。
-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澄弟)
- 讓老四少建祠堂
- 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澄弟)
- 趙括的四十萬被俘趙兵,在長平之役后被白起活埋,后世譏諷只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很少有人譴責白起的慘無人道。
- 對私鹽的管理之法是 “只禁船載,不禁路挑”
- 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四(澄弟)
- 歐陽夫人在安慶府內帶頭紡紗
-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紀瑞)
- 告訴侄兒, 勿忘先世之艱難。
- 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
- 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 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沅弟)
- 富貴功名乃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 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澄弟)
- 曾氏的三兄弟都過六十了。
- 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
- 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澄弟)
- 時時于儉字用功(曾四爺去縣衙隨員有十多名)
-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沅弟)
- 沈葆楨與曾氏奪江西厘金。本質上是不是江西官場對曾氏的成見比較深?
- 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沅弟)
- 軍機章京(軍機里的辦事人員)
- 同治三年三月十二(澄弟)
- 曾氏指的李鴻章的三大缺點:-不誠,油滑,熱衷做官,還有個致命的缺點: 貪財
- 同治三年三月十四(澄弟)
- “為國捐軀”的高級官員的喪禮儀式
-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澄弟)
- 處極盛時期,卻時常想到“失勢”,曾氏的一貫思維定勢。勸四弟不要管別人閑事。
-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沅弟)
- 曾氏讓老九不同放賑及將江寧城內放出的婦女兒童再送回城,以達內亂加劇,斬草除根的目的。
-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沅弟)
- 與沈葆楨爭江西厘金一事,對曾氏打擊頗大。病不在身而在心,但無法對九弟明說,但九弟肯定懂。
- 同治三年四月初三(沅弟)
- 曾氏心緒極杯的一段時期。
-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沅弟)
- 心靜則神定,神定則虎蛇不懼,則能駕馭三軍。
- 每日總須略有抽閑之時
- 同治三年五月十二(沅弟)
- 楊岳斌以提督授總督
- 同治三年五月十七(沅弟)
- 這一段時間,曾氏兄弟一直在反反復復討論請不請李鴻章來江寧會攻的事。
- 李來,曾氏在江寧;李不來,曾氏回安慶。
- 同治三年六月初一(沅弟)
- 人到中年后,聽到別人夸獎他的兒女,其欣喜之情甚至要超過他自己受贊賞。
- 同治三年六月初四(澄弟)
-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 同治三年六月初十(沅弟)
- 去不去江寧會戰,李鴻章一直在矛盾著。
-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沅弟)
- 倔強之氣在老九體現得淋漓盡致,典型至極。(尤其在圍攻江寧兩年)
- 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沅弟)
- 六月十六日一早,太平門一帶的城墻被炸開,吉字營沖進了城內。
-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六(紀澤)
- 老九用錐子刺李秀成的大腿,李對老九說:“你何必這樣呢?我們不過各為其主罷了,你這樣做不是發瘋了嗎?”
-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九(紀澤)
- 驗洪秀全之尸,五十一歲
-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九(紀鴻)
- 二公子去湖南參加甲子科鄉試,叫兒子注意謙虛謹慎,最后當然是落榜了。
- 同治三年七月初十(紀澤)
- 曾氏自己封一等候,老九封一等伯
- 咸豐帝曾有“打下金陵封王”的許諾,所以老九覺得賞輕了。
-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沅弟)
- 曾氏開導老九受到的委屈
- 同治三年八月初五(沅弟)
- 收回金陵后的三樁大事
- 撤軍( 積欠餉銀太多,如何打發?)
- 撤厘( 廣東出力最多)
- 修建貢院
- 收回金陵后的三樁大事
- 同治三年八月十四(沅弟)
-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沅弟)
- 國荃四十周歲生日,給九弟寫了幾首壽詩。
-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澄弟)
- 老九開缺回籍
- 同治三年十月初六(沅弟)
- 左宗棠知道幼天王在哪,將軍情上奏朝廷。這樣,曾氏和左之間的交惡越來越大。
- 捕獲幼天王的 席寶田屬于湘軍中的另一支系。這一支系的頭領是劉長佑,劉坤一叔侄。
- 同治三年十月十四(沅弟)
- 太平軍遵王賴文光為首的一支與捻軍首領張宗禹,任化邦聯合起來了,用太平軍改組捻軍。
- 十月十七,曾氏與李鴻章會面,曾氏作了一個決定:在撤湘軍的同時,擴大淮軍。
- 后來的北洋軍,其實就是從淮軍中衍生的。
-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澄,沅弟)
- 通常的鄉試,都定于八月初,最后一場為十五日,考生交卷后恰趕上中秋節夜里的賞月。故又稱為 秋闈
- 同治四年三月初四(澄,沅弟)
- 老九借病拒不應詔
- 同治四年三月十八(沅弟)
- 慈禧與恭王的嫌隙
- 同治四年五月初五(澄,沅弟)
- 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在打了太平軍后,同治四年四月在荷澤高樓寨遭到捻軍的圍殲,慘敗,他的命也喪于此地。曾氏帶兵北上山東,取代僧格林沁。
-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澄,沅弟)
- 不望富貴愿代代有秀才
- 同治四年閏五月十九(紀澤)
- 因為兵丁沒有軍餉發,他們組織了 哥老會
-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紀澤,鴻)
- 在文學史上,曾氏是以散文家的身份留下姓名的。
- 曾氏是個有心人,他對什么事都力求弄清個所以然。他好文章,不僅多寫,而且也對前人的文章認真地鉆研分析,抉其優長,化為己用。
- 告訴兒子他對前人文章研究的一個心得, 前人絕好文章,必于氣勢,識度,情韻,趣味四個方面有一長。
- 勢來自于氣,度來自于識,韻來自于情,味來自于趣。
- 任如何麻煩之事、深奧之理,都經不得這樣一剖再剖。
-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四(澄,沅弟)
- 讓老九去山西當巡撫,這樣可以幫他對抗捻軍。
-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紀澤,鴻)
- 曾氏希望兩個兒子更注意在氣勢上學前人之長。
-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紀澤)
- 炒老米粥可醫脾虧
- 任是外界何等艱苦,何等嚴峻,總要養活自心的春意。 人的修煉,人的定力。 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古往今來,都將它視作人的境界的標志之一。
- 同治四年八月初三(紀澤,鴻)
- 十九歲出嫁的紀純,二十四歲守寡。
- 同治四年八月十九(紀澤)
- 籌建金陵書局,刻印 王夫之的作品
- 船山思想在清末為反滿革命者所接受,成為他們捍衛民族大義的指導思想之一。
- 《船山全書》
- 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紀澤,鴻)
- 曾氏有辭江督之念,不愿眷屬在金陵久住,故有全家搬回湖南老家的討論。
- 黃金堂是曾氏祖傳的,曾氏自己建了個富厚堂。
- 李善蘭
-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紀澤)
- 聽天命亦是養生之道
- 同治四年九月晦日(紀澤,鴻)
- 中國的傳統士人都看重自然景物對人的身心的陶冶培植作用。
- 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四(紀澤,鴻)
- 讓吳汝綸的父親來當西席,來教紀鴻和二女婿陳遠濟讀書。
-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澄,沅弟)
- 兄弟討論,六個月假到期,要不要讓老九出山。
-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紀鴻)
- 曾氏認為凡真本事都出于困知勉行之中,這是真正的閱歷之言,十分值得我們重視。
- 同治五年二月初一(沅弟)
- 老九出任湖北巡撫
-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紀鴻)
- 孝 就是讓父母對自己除開擔憂生病一事外,再無別的擔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 養生之法在順其自然
- 同治五年三月十四(紀澤,鴻)
- 不宜過于玲瓏剔透
- 過于玲瓏剔透者,求學做事往往不愿意下笨工夫;也難以久耐艱苦寂寞。
- 過于玲瓏剔透者,對人往往沉不住氣,好表現,喜跟風,而世道人心,卻復雜多變。
- 過于玲瓏剔透者,往往講究清爽明白,打破砂鍋問到底。
- 不宜過于玲瓏剔透
- 同治五年三月十九(紀澤,鴻)
- 禮教殺人! 曾紀靜
- 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澄,沅弟)
- 不拘小節,我行我素,招搖張揚,揮金如土的曾老九!
- 同治五年五月十一(紀澤,鴻)
- 《仁在堂全稿》《*華館試帖》是當年的闈場指導師,也就是今天的高考輔導書。曾氏建議子侄悉心揣摩。
-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澄弟)
- 養生之道
- 同治五年六月十二(沅弟)
- 不能視文章太重
-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紀澤,鴻)
- 在一個極短的時期內,權勢,財富等等會有一定的支配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它是絕對不能與真理抗衡的。
- 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 同治五年八月初三(紀澤,鴻)
- 曾氏認為,作文的關鍵在于思路宏開。( 宏開就是意義層出不窮。)
- 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澄弟)
-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清查某一事件,某一團伙,尤其是清查某一種思潮的事情,一旦在大范圍內用大轟大嗡的方式進行,往往是弊大于利,禍大于福。
-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二(紀澤,鴻)
- 曾廣鈞七歲時,曾氏去世。廣鈞長大后,無須府試,鄉試便可直接進京會試。
- 光緒十五年,二十三歲的廣鈞考中進士,成為曾家第二個翰林。
-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沅弟)
- 通常情況下,巡撫的職責重在民政,總督的職責重在軍政;戰時,巡撫也要負責一省的軍務。
- 以柔和寬諒的態度來處置會黨,對待同僚
- 同治五年九月初二(沅弟)
- 王安定的《湘軍記》
- 王*運的《湘軍志》
-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紀澤,鴻)
- 多用獎勸,少用批評
- 曾氏在教育部下方面有兩名名言: 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
-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沅弟)
- 求強在自修處不在勝人處
- 曾氏是從自修處求強,也就是說強大自己本身,強大內在的力量。
- 同治五年九月二十八(沅弟)
- 曾氏對老九頭疼,說重了也不是,說輕了也不是。
-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紀澤)
- 藝術家要想成為大家的話,則必須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別于他人的貌和神來。
- 劉石庵即宰相劉羅鍋,他的父親劉統勛也是乾隆朝的大學士。
- 曾氏欣賞劉宰相的書法時,悟出一個很大的道理,即將技藝佳境中的兩端-雄奇與淡遠結合起來,才是最佳的境界。
- 同治五年十月二十三(沅弟)
- 自請辭職,但朝廷沒準
-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七(沅弟)
- 兄弟私議李鴻章
- 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貳
-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歐陽夫人)
- 做各房及子孫的榜樣
-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澄弟)
- 再辭,朝廷還是沒準
-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二(沅弟)
- 人為日偽
- 老九次年回籍養病,一養八年,就是朝廷的報復?
- 拼命做官,而又巧于仕宦,這大概是李鴻章官運亨通而又長盛不衰的秘訣了。
-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沅弟)
- “打脫牙”意謂失敗了;“和血吞”則不在人前示弱,將仇恨埋在心里,下次再來較量。
-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沅弟)
- 貪色貪財又豪氣的 郭松林
-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沅弟)
- 一個人身處逆境之際,一定是外界強自己弱的時候。
- 自己并非萬能者,而事情的成功也不是靠的一味硬干。
- “悔”的主體為立,達二字。立,即自立自強,這是核心。達,即通達圓融,事業成功,這是最終的目的。“悔”的途徑為不怨不尤。不怨不尤,則自心平靜,亦不至于招恨結仇。
- 同治六年正月初四(澄弟)
- 雖處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
-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二(沅弟)
- 曾氏讓老九應該追求波平浪靜--安安穩穩,不要再去想掀天揭地--大功大業。說白了,曾氏是希望老九往后平平靜靜地做官過日子,不要老想著開驚世駭俗的大事。
-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六(沅弟)
- 曾李兩家聯為一體
- 同治六年二月初五(澄弟)
- 人生欲求輕松平順,還是遠離富貴為好。
- 同治六年二月初五(紀澤)
- 曾氏說“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實不清,尤為造物所怒”
-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一(沅弟)
-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五(紀澤)
- 曾紀澤這次生的是次女,后嫁給當過懷來縣令的 吳永
- 吳永寫過《庚子西狩叢談》,跟慈禧和光緒帝一起經歷一段特殊的歲月
- 聰明大開,智慧大開,是在獨自探得學問驪珠之后。
-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沅弟)
- 曾氏說他平生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列舉了自己的例子來勸老九。
-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沅弟)
- 挺經
- 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沅弟)
- 曾氏平生四次受人譏笑
- 同治六年三月十八(紀澤)
- 紀鴻死在肺病上,僅三十三歲,病始于十九歲。
-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紀澤)
- 南面王
-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紀澤)
- 曾氏告誡兒輩,不得對左,沈公有絲毫意見。
-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歐陽夫人)
- 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澄弟)
- 補授體仁閣大學士,卻無半點喜劇心情的原因在于:缺錢和旱情嚴重。
-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三(紀澤)
- 同治六年底捻軍在李的推動下,東捻和西捻都平得差不多了。
- 曾氏用 清,儉,明,慎,恕,靜來開導老四。
-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紀澤)
- 紫禁城騎馬是指朝廷將一根七八寸長裝飾考究的馬鞭賞給被賞者。
- 二殿三閣分別為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
- 同治八年二月十八(紀澤)
- 同治八年三月初三(紀澤)
- 想買妾,沒買上
- 同治九年四月十六(紀澤)
-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紀澤,鴻)
- 安排后事
- 同治九年六月十四(紀澤)
- 津案中的 武蘭珍
-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四(紀澤)
- 陳國瑞
- 同治九年八月初四(紀澤)
- 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曾氏回去署理兩江。
-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紀澤)
-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五(澄,沅弟)
- 水師轉入國家經制之師,曾氏想治理好。
- 同治十年四月初七(澄,沅弟)
- 歲入兩萬網,竟然也不夠用
- 同治十年五月初十(澄,沅弟)
- 曾氏為《湖南文征》作序。
-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澄,沅弟)
- 咸豐七年之前,曾氏對來投的親朋待之較苛;咸豐八年后有了起色,但仍有原則。
-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六(澄,沅弟)
- 紀澤正月生的兒子又夭折了。
-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八(紀澤,鴻)
- 出省大閱,走的水路,遇到 王闿運,聊了一路。
- 同治十年十月十一(紀澤)
- 視察江南機器局
-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澄,沅弟)
- 為學四字
- 速: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
- 熟:對經典之作反復讀,并且能背誦
- 恒:堅持臨帖習字,書法要好
- 思:做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思想
- 為學四字
-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澄,沅弟)
- 紀澤待親生和過續子區別對待。
- 同治十年十一月(紀澤,鴻)
- 慎獨 主敬 求仁 習勞四課
- 曾氏葬于湖南望城縣坪塘鎮。
收獲
- 對曾氏的佩服
- 對歷史又一進理順一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