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經常做這樣一個夢:自己坐在高中或初中的教室里聽課,時不時和前后左右的同學聊天,然后免不了被老師批評,可等到老師不注意時,還是接著聊。還有一次,夢到自己化學作業做得不好,被高三班主任叫去辦公室,挨批過后,一道一道題給我講。
和幾個朋友說起這些夢,他們多少覺得有些難以置信。畢竟我已是有著五年教齡的考研數學老師,是贏家考研的CEO,是學生和同齡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我的夢里不是去參加一些高端的會議論壇,就是公司上市,而不是遙不可及的中學課堂,塵封已久的往事和早已回不去的年華。
是啊,正因為回不去,所以只能在夢里回去。
有人可能覺得,我在社會上呆得時間久了,人際關系復雜,競爭激烈,壓力山大,所以向往純真的歲月。
是這樣嗎?
我想,向往純真的歲月不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那個時候,不孤單。
多年以后的今天,再去回想自己的中學時代,升學的壓力,考試的痛苦,面對老師的戰戰兢兢和面對作業的怨天尤人早已蕩然無存。能夠想起的,是每天早晨,我們去教室很早,我把數理化的作業第一時間“分享”給前后桌同學,去交換他們的語文英語作業,一邊啃著早飯,一邊爭分奪秒,趕在老師進教室前“收工”,那份忐忑今天想起來是暖的;是每天中午成群結隊地沖向食堂排隊(因為最好吃的窗口只要晚個三五分鐘就會被搶完),拿到飯后一群男生坐在一起,吐槽著步態臃腫的胖英語老師,抱怨著數學老師作業中多留的好些個“補充題”,快速吃盡盤中食,一路背著英語單詞,回教室等待默寫,即使是那會覺得最難吃的盒飯,今天想起來也是甜的……
最開始感覺到孤單,是上大學以后。
從那以后,人際交往的模式從咱們班和隔壁班,變成了咱們宿舍和隔壁宿舍。同學間的交往缺少了紐帶(抄作業),交流缺少了話題(吐槽老師),師生間的交流更是趨近于零(作業做得不好,再也沒有老師把你叫到辦公室,更不會一道一道給你講)。
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最團結的是考試前夜,你會這幾章,給我講;我會那幾章,給你講;如果都不會,那就干脆你們幾個負責做文件,我們幾個負責縮印(反面教材,請勿模仿,特此聲明)。即使到了那個時候,也很難都團結到一塊,想拿獎學金、保研、出國等在意是否考高分的女學霸們悶著頭自己學,只有我們這些男生學渣集團才會同仇敵愾。
而這份孤單,其實是“自由”的代價。
因為上課聊天沒人管,所以也就沒了中學時前后桌竊竊私語的那種興奮;因為即使不交作業一時間也不會有老師找你麻煩,所以也就沒了中學時踩著點抄完作業的那絲竊喜;因為想打球天天可以打,想聚餐隨時可以聚,想唱k只要大家有時間就能去,所以提起這些也不會像中學時那般激動不已。更何況,現在的大學生與我們那會也不太一樣,不想吃食堂的飯,犯不著出去聚餐,一個人在宿舍點個外賣就好。
說到考試,上中學的時候,我很想考好,是因為如果考得好,老師看你就會兩眼放光,反之則一臉嫌棄。同時,如果哪科考個第一,在哥幾個面前感覺很有面子,萬一哪科墊底,那恐怕太跌份兒了。而上了大學以后,分數都是放假后自己查的,神不知鬼不覺,你考多少跟老師似乎也沒有半毛錢關系,反正上完這門課,下學期你跟他也不會再見了,更何況你叫什么名字他都未必知道,就好像他那么高高在上,你的存在對他而言顯得微不足道。
你好你差,自己知道;你喜你悲,與人無關。
這不是孤單是什么?!
而這樣的孤單又在所難免,因為我們長大了。長大意味著更自由,自由意味著負責任。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有權力自己做選擇:上課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作業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考試可以選擇認真復習,也可以選擇不復習,就算考試那天不去,在宿舍打游戲,也沒人管你。但是,選擇即負責,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如果考試那天你選擇在宿舍打游戲,那么掛科的代價只能自己承擔,也只有自己承擔;如果每場考試都在宿舍打游戲,那么畢不了業,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長大以后,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為自己做選擇,也不得不為自己做選擇。中學時,是老師、家長和社會替我們做了選擇,而這個選擇基本相同,所以我們是一大群人向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前進(考大學)。上大學以后,每個人為自己做的選擇不一樣,前進方向也不一樣,女學霸們做了拿獎學金、保研、出國留學等選擇,而我們這些男學渣與其說不愛學習,不如說,我們對于女學霸們所在意的東西,至少暫時并不感冒。
選擇越多,道路越多;道路越多,每條路走的人就越少。一路走去,而少有人陪伴,這豈能不孤單?
那么,究竟該如何為自己做選擇?如何才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這是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幾乎每個大學生都要經歷一段“迷茫期”的原因(大多在大三,有的人可能更早,關于這個問題,有機會我還要專門寫一篇文章)。
但是話又說回來,正如追求自由是每一個的天性,困難時需要陪伴、努力時渴望認同、失落時尋求理解和傾訴同樣是人的天性,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人生在世多少是需要一些安全感的,而追求自由與向往安全本就相互矛盾。人性就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前者是堅強的一面,后者是脆弱的一面。
哈!這也許就是我最近常夢到中學時代的原因。醒著的時候唯有堅強,脆弱的那一面只能留到夢里。
伴隨著人的成長,自由更多,選擇的機會更多,需要獨自承受孤單與寂寞的時候隨之也會更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就不需要陪伴,不需要認同,不需要理解和傾訴,雖然現實往往并非如人所愿。
在這里,我必須亮明觀點:陪伴、認同、理解和傾訴既然是人性的需要,那更是學生的需要,是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共同需要,同樣是大學生的需要。因此,我一直夢想著做一家高中模式的考研培訓機構。贏家考研也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應運而生的。經過我們的努力實踐,收效甚佳,其原因就是追求自由、渴望獨立的人同樣需要避風港,堅持夢想、努力拼搏的考研學生同樣需要陪伴、認同、理解和傾訴。
不用擔心自己難以克制的懶散,不用擔心自己不時涌來的困惑,不同擔心自己總是一個人孤單地奮斗,贏家考研的夢想就是為了給埋頭苦讀的你送上一所“高中”,給拼搏路上的你帶來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