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有點感冒,鼻涕橫流,不想去嘈雜的醫(yī)院。想到家附近開了一家北京正和堂,是聘請的退休老中醫(yī)專家坐堂門診。感覺應(yīng)該不錯,本來兒子從小到大,一般也是到中醫(yī)學院去看病的。
帶著兒子看完,是一個面相慈祥的教授了,周圍還圍著幾個學生跟診。察看問診,把脈,輕聲細語的問答,面色從容淡定,一般的老中醫(yī),幾乎都是這般形象。
診完說沒有大礙,開了幾副中藥,讓回去煎煮。
于是帶孩子下來,坐在那里等司藥配藥。廳內(nèi)安靜寬敞,設(shè)計古雅,一格格的小抽屜,陳列在正中,褐色的油漆,最上面排列著一排青花大肚的瓷壇子,映著若有若無的音樂,穿著白大褂的司藥悄然的忙碌著秤藥,心也跟著安靜下來。
比起醫(yī)院熙熙攘攘的人群,這里明顯能帶給人精神上的安然。
唉!至于醫(yī)院就不提了。多少次焦灼的坐在人群里排隊等著看病,旁邊坐著個病懨懨的小人,那份心情無以言表。
現(xiàn)在孩子慢慢大了,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可是只要孩子一有點不舒服,自己還是嚇得六神無主的。
因為母親的工作是中藥房的司藥,常常見她穿著白大褂,麻利輕快的拉開抽屜,抓一把藥,放進小小秤盤里,熟捻的松手一秤,轉(zhuǎn)身分倒在黃色的包藥紙上,刷刷的扯下紙繩包裝成藥包,一邊囑咐一邊把藥包從小窗口里送出去。
小時候也無數(shù)次的在她的藥房里玩耍過。那些個小小的秤,小小的銅秤砣。自己喜歡拉那些有四個格子的小抽屜,并且特別關(guān)注那個小小銅環(huán)后面的那枚銅錢。要知道,那可是貨真價實的銅錢吶,它可是做毽子的必備材料。
記得在上初中時節(jié),自己常常替媽媽到藥房值夜班。晚上獨自睡在充滿藥材的門診中藥房里,知道藥房里的夜特別黑,還有小老鼠時不時穿梭往來我的身邊。早上五點四十起床,去上早讀課。沒有鬧鐘,只有一個手表掌握時間。常常是打開手電筒,發(fā)現(xiàn)時間才過了僅僅五分鐘。
那些漠然而過的歲月,給自己帶了什么,自己又是怎樣浸入在那個年齡和生活中,如今已然忘卻了。
也正因為由此,潛意識中相信中醫(yī)的治療作用。總覺得那些像樹枝一樣的各類藥材,似乎蘊藏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呢。
如果不是非常必要吃抗生素,建議大家來試試中醫(y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