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
來吃大魚大肉
專家們的解釋是:中國人有節約基因,“由儉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
所謂節約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時,身體的某些基因會最大限度地吸收營養。
改革開放后,突然富裕起來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這個基因仍在開放著,營養物質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營養過剩。
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基因決定了咱就是“吃苦”的命,拿“吃糠咽菜的基因”來吃大魚大肉,這種吃法會讓人沒吃幾天飽飯就變胖,就得糖尿病。
原來是下田種地,現在把地都賣了,吃得好,活動量減少,屬于經常坐著不運動的生活方式。人們一旦開始了“敞開吃、悶頭睡,出門靠車”的生活,再要“管住嘴、邁開腿”,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要免受慢性病之苦,從現在開始跟老祖宗學習“谷物為主、少油少鹽、吃八分飽、辛勤勞作”的生活方式,或許還不晚!
2
糧食吃得越來越細!
中國傳統的飲食以五谷為基礎。就在三十年以前,我們大多數人吃的還是糙米,沒有經過深加工。
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糧食越吃越細,現在精白米面是我們經常選擇的,可精米精面幾乎不含纖維,吃進體內,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謝,會讓血糖急速升高。
但活動量越來越少,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馬上消耗掉,活躍的胰島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儲存起來,但如果我們每天吃進去的熱量總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來越高了。身體若是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便會得糖尿病。
所以現在更提倡的是粗細搭配,給白米飯添些雜豆(紅豆、綠豆、蕓豆、豌豆等)、雜糧(糙米、大麥米、玉米碎、燕麥等),如果愛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黃豆粉、紫薯粉。
3
就知道瘦,而不知道肌肉!
中國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文化向來鄙視“肌肉男”!
“四肢發達”始終不是褒義,人們更認同斯文纖細的“白面書生”,不像歐洲,讓“秀”肌肉的雕像成為文化符號,這種觀念導致的肌肉不發達,或者說,肌肉欠缺鍛煉,也是中國人糖尿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因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運動,肌糖元就把食物轉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會降下來,很多糖尿病人吃飯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時就降下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肌肉在降糖。從這個角度上說,年過四十的人,要有所側重地長長肌肉,為的就是給未來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預留空間。
長肌肉的辦法就是適度的負重練習,如果你能堅持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鐘的話,最好還能保證每周兩次的負重,無論是舉啞鈴,還是給腿上綁了沙袋后抬腿或者步行,總之你要感到胳膊和腿上的肌肉繃緊了,而且覺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鍛煉。
【延伸閱讀】
白巖松談慢性病
國家衛計委發布近十年國民營養健康報告
18歲及以上成人中約每4人中就有一個患高血壓,每10人中有一人患糖尿病,超重肥胖問題凸顯,高血壓、癌癥發病率10年來呈爆發性增長,慢性病正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殺手。
慢性疾病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6.6%,而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占了其中的79.4%,而現在醫院只能控制癥狀,不能治愈,慢性病終生吃藥!
30年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這些慢性疾病爆發的時候,我們國家幾乎沒有,8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科學家到中國來取經,研究中國人沒有以上慢性疾病、身體健康的秘密,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美國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公認的世界營養學界的愛因斯坦柯林.坎貝爾教授,他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和英國劍橋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等最權威的機構合作,進行全國范圍的有關疾病、死亡率、和飲食之間的關系的調查,涉及8.8億人口、60多萬醫護工作者參與,歷時兩年,繪制了中國腫瘤分布圖,發現腫瘤高發地區集中在長三角、京津唐、成渝、東北大城市等相對經濟發達地區,而當時深圳剛改革開放,珠三角經濟還不發達,腫瘤發病率還很低。而今天,珠三角也和長三角等地區一樣,腫瘤高發。
最后調出小組經過20多年的研究,得出兩個權威的觀點:
1、動物性食物是造成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2、純天然的植物性食物是解決現代慢性病最有效的方法;
2011年,經過40多年的研究,柯林.坎貝爾教授出版了影響72億人口飲食的權威著作:《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國內中文版的書名《救命飲食 》(當當網有售!),這項研究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流行病學的巔峰之作!”這份研究報告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中高端人群中廣泛傳播,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因此也成為素食主義者,美國的精英階層開始接受有機植物類食物為主的飲食結構,美國的腫瘤發病率因此開始下降!
解決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昂貴的化學藥物、抗生素、手術、支架、心臟搭橋,而是健康管理、健康保健,管好自己的筷子!
【延伸閱讀】
2.《焦點訪談》:我國營養保健人才饑荒
專家稱,并不是說必須要錢多了,才能改善營養,而是需要知識,需要有人指導。
疾病治療講究的是“三分治,七分養”, 因此,營養才是康復環節的關鍵因素。西醫控制,中醫調理,保健預防!營養的目的就是修復細胞,將疾病扼殺在萌芽中。
衛生部部長陳竺提出,營養治療將是解決慢性病的關鍵!
未來醫生必須會開兩張處方:一張是針對病情開具的藥方;另一張是膳食營養處方。未來的醫生必須具備營養學的知識,針對慢性病,特別要發揮營養治療的作用。將來,讓我們的健康取決于每一天均衡的營養,營養保健食品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必然的產物。
治療醫學是在下游打撈垃圾; 營養保健是在上游控制污染源頭。
治病是“亡羊補牢”,通過營養來養生保健則是“未雨綢繆”。
保健治療是解決慢性病的關鍵,營養保健行業將是黃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