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遞歸
烏托邦,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
然而,它的美好源于它的不可實現,但現在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用烏托邦來形容它給了我一種不安的感覺。仿佛是古代的巫術或預言那樣,雖然可能什么都沒有發生,但卻一直縈繞在我腦海里。
之后幾天,我潛心收集和查閱了人工智能在科研領域的所有資料。
這些研究五花八門,我重點了解了人工智能在尖端科學領域的突破。
比如火箭回收技術,它在降落傘垂直下降方案、動力反推垂直下降方案、無動力滑翔飛行水平降落方案、有動力滑翔水平降落方案中選擇了第二種,并成功取得了突破。傳統航天發射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發射航天器的運載火箭是一次性的,這項突破讓運載火箭可以重復使用,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又比如真空膠囊列車,該運輸系統由運輸管道、載人艙體、真空設備、懸浮部件、彈射和剎車系統等組成。由于處在無空氣、無摩擦的運輸環境,首輪測試的膠囊列車速度已達到1626公里/時,是飛機的兩倍。更重要的是,由于減少了接觸摩擦和空氣摩擦,真空膠囊列車運輸系統比任何傳統交通工具耗費的能源都少,真空膠囊列車每度電的運輸能力是高鐵的50倍,從而帶來了更加低碳環保便捷舒適的交通方式。
類似這樣的突破還有很多,但最大的突破是可控核聚變。聚變時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從而釋出能量。最常見的是由氫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釋出能量,0.01克的氘,經過核聚變便可提供相當于100升汽油燃燒后釋放出的能量。而氘的儲量僅在海水中便有45萬億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還有一個更大的優點,核聚變不會產生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也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放射性物質,是人類夢寐以求的清潔能源。而現在,幾十個熱核反應堆已遍布在世界各地,偌大的反應堆配備有大型的環形磁場、液氦超導體系和汽輪發電機,源源不斷地對外提供著清潔高效的電力。
看到這一個個人類研究了幾十年的尖端技術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短時間內相繼取得突破,我并不感到詫異。
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曾把人類的加速發展稱作加速回報定律,這個定律指出,一個更加發達的社會,能夠繼續發展的能力也更強,發展的速度也更快。
這是很顯然的,公元前22000年的人類和公元前12000年的人類可能并無差別,都是狩獵采集時代眾多物種中的一個。但一個700年的人類穿越到1700年,知道太陽原來不是圍繞地球轉的,見到航行在海上的巨艦,意識到大唐帝國已經不復存在,可能會感到相當的震驚。而如果你邀請一個1915年的人來2015年玩,他很有可能會被電視、原子彈、人造衛星、克隆技術、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等等嚇尿。
人類社會從公元前22000年到公元前12000年這10000年的發展,遠遠比不上700年到1700年這1000年的發展,而700年到1700年這1000年的發展,又遠遠比不上最近100年的發展,這就是加速回報定律。
人類自身滿足加速回報定律,基于人腦思維模型的人工智能一樣會滿足加速回報定律,而且相較于人類自身的進化,人工智能已經沒有了大腦容量這個瓶頸。它們不斷遞歸式地進行自我改進,最終達到智能爆炸。
讓我們這樣舉個例子,現在有一個猩猩程度的人工智能,擁有進化或者說自我改進的機制。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后,它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改進,現在它達到了普通人類的智能水平。這個時候它繼續進行自我改進,然而現在它有了普通人類的智能水平,比原來猩猩程度時聰明多了,所以這一次改進會比上一次更加容易、用時更短、效果更好,在這一次它達到了愛因斯坦的智能水平。再下一次,它的自我改進使得它比愛因斯坦還要聰明得多,而不斷提高的智能水平又使得它的自我改進變得更加容易。如此反復,這個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越長越快,最終達到智能爆炸。
我不太確定現在若離已經處于什么水平,但這些尖端技術的突破,無疑標示著他已超越了普通人類,至少和世界頂級科學家并列,甚至已經超越了他們。
當然,討論這個并沒有什么意義,重點在于,他們是否仍然可控。
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在整理之前收集的資料,資料一份份的在我面前平鋪開來,準備按類別進行歸檔。可是當我邊想這個問題邊一眼掃過平鋪的資料時,一道閃光在我腦中劃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