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什么?--日常推書

文/不晚安

圖/網絡

圖片發自簡書App

之前對于國內暢銷書的印象一直是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那類被劃歸為文藝類、輕閱讀類的那種,但是16年12月《皮囊》一出,確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蔡崇達把自己的生活梳理、折疊,然后抽出給自己最多成長和感悟的那些整合、打包,便誕生了《皮囊》。

一開始我是帶著一種看看打發時間的想法,沒想到它卻成了我在生活中迷茫、不堅定時候的一劑良藥,那些怯生生的、不勇敢的東西都成了一陣風。

我看過很多關于《皮囊》的書評,它們大都平和,我知識量尚達不到,只能用最簡單的詞匯描述它給我的感覺,就是那種人世間最常追求、好像有些俗氣,可是又處處帶著溫暖和感悟的生活。雖然最平常,卻也最感人。它也是文藝的、是輕閱讀的,但和以往暢銷書最不同的是,它的內容是在文藝中添加了一些隱痛、在輕閱讀中撒上了一些深沉。

但它又是完完全全的自然和真實,之所以說它自然而真實,是因為它的內容絕無半點包裝和造夢,而是十分平實地記敘了老家村里、鄉間的一草一木和鄰里街坊的一言一行。它只是比尋常的講故事里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體悟-這是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東西。

在讀它時我常圈圈畫畫,因為有做摘抄的習慣,我幾乎每天都會抄寫那么一兩段,邊寫邊讀,有時候還會覺得鼻頭泛酸。偶爾看到某句戳到心坎兒里的話,因得到了共鳴,會不自覺地在心中反復:“哎呀,就是這樣!”或者“沒錯,生活就是這樣!”。它真得很容易讓你產生共鳴,因為它本身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關于《皮囊》里的內容,大概印象最深刻的是蔡崇達的父親吧。如果你去讀,會發現在文中除了專為父親寫的章節,其他有多處都會提到他的父親。

李敬澤在序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比如認父親,蔡崇達是80后吧,我曾經說過,自70后起,在文學書寫中,父親就失蹤了,不是去了遠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懼、審視、反抗的對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擱置在一團模糊的陰影里。”

而在《皮囊》中,我們再一次見到了父親。在這個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般的環境里,我們才看到了寥寥關于寫父親的文學,甚至也有人說過《背影》(朱自清寫于1925年)之后再無“父親”。

當然,“父親”是有的,而能像朱自清那般將父親的背影寫至如此精妙的卻不在多數。很多人把親情寫成了一種固定模式的贊美篇章,也許這和學生時期練寫作文的模式有關,但是直到看完蔡崇達筆下的父親,我們仿佛又看到了一種十分真實、卻又深沉的父子情。

如果說《皮囊》是一本成長之書的話,我在其中看到最多的也是蔡崇達父親的“一生”了吧:離家、歸來、生病、掙扎、失敗、認命,“退生為孩童,最后離去”。雖然是人世間每時每刻都會發生的事,卻讓人心中不自覺地酸楚。

我們總講父愛深沉,而兒女對待父親的愛,其實也是深沉的。這種相互的深沉在蔡崇達父親離去的時候有過一段最強烈的內心獨白:“原諒我,父親,從你生病開始我就一直忙于外面兼職賺錢,以為這樣就能讓你幸福,但當我看到我給你的唯一一張照片,被你摸到都已經發白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恰恰剝奪了我所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皮囊》-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每每讀這一段,我還是會覺得心頭泛酸,正如:最令人疼痛的往往不是一道開裂地又深又可怕的傷口,反而是一個美麗健康的人,笑著在你面前倒下。

圖片發自簡書App


蔡崇達筆下的《皮囊》不是一具冰冷的行尸走肉,而是有血有肉、對生命、人生有著獨特理解的人。他非凡,因為在這具皮囊之下,他有著一顆明燈般的心,照亮了所有沒有街燈的夜路;但他又平凡,因為他有著和所有凡人一樣的味覺、觸覺和感覺。

《皮囊》是一本希望之書,關于“父親”的故事,只是我舉的一個例子,蔡崇達在書中也寫到夢想、現實、愛情、友情。

也正如他在書中說的:“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它會觸動你的所有感官,亦會為你解疑惑,它會讓你學會珍惜,也會讓你懂得如何修煉好自己的皮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