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雪梅
星期天,補課天。
作為培訓機構的老師,可以看到來自全市各個學校的中小學生,掐著時間,走馬燈般進出校門。
學生進了校門后,就對著電話手表大聲說:媽媽,我到學校啦。邁進教室開始上課,下課后,再匆匆忙忙趕往下一家機構。休息日依舊在上課,誰都很無奈,誰都還得如此繼續。
孩子們在一起,矛盾自然少不了。記錄一下幾起小打小鬧事件,也算作學生的課外功課吧。
第一起:六年級男生A和B。
A和B兩個人家住的不遠,平時一起乘坐公交車來上課。今天中午,A到了車站,給B打電話,問B來不來坐這趟車。B好久不接,A又打,B掛掉了。
A自己乘車到校。兩人見面后,A問B為什么不接電話?B說當時正在打游戲的關鍵期,一接電話,成績就廢了。A不爽,也沒說什么。
課間兩人在說話的過程中,B輕輕推了A一下,A把B推到了墻角。A松手后,飛奔進教室,把門關上。B使勁兒推門,門撞到了A的腦門上,很疼。A特別惱怒,追著B又打又踢,B沒有還手,只是跑,被老師制止了。
第二起:六年級男生C和五年級男生D。
課間,C在看手機,D靠過來也看,湊得很近。D把幾滴口水流在了C的衣服袖子和褲子上,C讓D走開,D沒有走開,還緊湊過來看。C就把D拉扯到課桌邊,D很惱怒就推開C,兩個人撕扯在一起,D在C的臉上抓了三道指甲印,破皮了但沒有出血。
第三起:三年級男生E和F。課間,兩個人用腳互相踢著玩兒,右腳對右腳,左腳對左腳,你一下我一下,起初玩兒得很開心,不到十個回合,E踢在了F的腳尖上,F很疼,于是生氣了:為什么這么勁兒大!于是也狠狠踢了E一腳,E馬上再狠狠踢F一腳,F不由得推了E一把,于是兩個人正式打起來。
第四起:四年級小男生G和H。G學習好,H經常抄G的卷子,G不讓他抄,H曾經罵過G,兩個人也有些小摩擦。今天,H說他是經過G的座位,G說H是又要抄他的卷子,他不容許,H就罵人,G忍不住把H推到墻邊,踹了他幾腳。H回家告訴家長,并哭著說自己肚子疼。雙方家長介入此事,后取得相互諒解。
看到這里,作為成人的我們是不是會笑出聲來,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什么雞零狗碎的事兒,至于打起來?
是的,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他們感知世界的大腦地圖是不完整的,許多情感、理智、溝通等方面人際交往的能力整合并沒有完成。與人交往,就有摩擦,孩子的世界中打斗,是拼接大腦地圖的必然步驟。而家長、老師對待此類事件的處理過程及方法,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水平,聽說有一位家長因為兒子被別的同學打了,就直接對那個同學大打出手,可想而知,他兒子未來的人際關系也將是充滿暴力的。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打斗呢?我見到這樣一副情景。
三年級男生辰辰與同班的四個男生互相打鬧時,不知道怎么把嘴巴里腮幫子的皮擦破了,留了一點點血,后來左臉腫了,吃了點兒消炎藥,一周后好了。
辰辰再來上學時,背著書包站在走廊上,不進教室。
老師問:為什么不進教室?
辰辰回答:不能和他們鬧。
老師問:是誰在教室呢?
辰辰:是上次和我鬧的四分之一的那個人。
原來如此。老師笑著安排他進教室,告訴他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同學們不是有意的。辰辰坐在座位上,放下書包。
不到三分鐘,辰辰又背著書包站在走廊上了。老師問:你怎么了?為什么又出來了?
辰辰說:他笑話我爸。
老師一問才知道,之前辰辰口中說的那個“四分之一男生”,剛才在教室里說他爸爸壞話,說辰辰爸爸邊走路邊看手機,差點撞在大樹上。惹得教室里的同學們都笑了,原來,這就是辰辰眼中很嚴重的“笑話我爸爸”事件。
通過今天辰辰的行為,其實可以猜的見辰辰從家長的事后教育中學到了什么,家長一定強調的是:躲開他們,別鬧。
可是,孩子們能躲開嗎?不僅躲不開,更是不能躲,因為在他們的一生中,就是要在這些打斗的經歷中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經驗,培養自己的行為模式及品格基調,不斷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 ,最后形成獨特的人格。
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一、理解。
了解沖突的價值。從小到大,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沖突,在沖突中才能長大,才能淬煉品性,不懼怕不回避,陪伴在孩子身邊,幫助引導他。
二、了解。
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袒護自己的孩子,偏聽偏信。事情的前因后果,細節如何,誰先挑起事情,矛盾為什么升級,心平氣和和孩子復盤過程。
通過引導性的提問,關注到孩子的感覺、感受、情緒、行為之間的差異,幫孩子識別以上心理活動的差異點,讓他仔細體會這些心理變化,增強他的心理能量,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三、諒解。
無論是誰的錯,教育孩子要諒解對方,怨恨與報復是最具傷害力的情緒。孩子畢竟還小,他的行為其實不受理智的控制,而只是情緒的爆發,引導孩子從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長大后才能構建出和諧、完美、親密的人際關系,才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哈佛大學歷時7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什么樣的人最幸福?擁有親密人際關系的人。
看來一個人情商的培養要從小開始,而與小伙伴們的每次打斗就是一次考試,家長真得要高度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