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太多太焦慮,不如不知者無畏,心口貼一個勇字
在等媽媽做手術的空擋,與表姐聊天。
表姐家孩子今年高二,高考迫在眉睫。對未來選何專業,能否考上985或211,又或者是否應出國留學?表姐和家人搖擺不已,沒有明確的方向。
她和她的朋友們做了很多研究。了解越多,內心越焦慮。江浙滬競爭太過激烈!AI替代了很多專業!很多花了重金留學回來卻找不到好工作......
反不如我那時候,大家誰也不懂。不知者無畏,心口貼了個勇字。只一心把試考好,其他就交給命運。
這時,爸爸插嘴進來,感慨道:二伯(爸爸的二哥)在兄弟幾人中最聰明,平日里想得最多。當年他一手制衣好手藝,做得衣服很受歡迎,還帶了兩三個徒弟。后來卻因鄉鎮企業興起,轉戰工廠,工廠又起起落落,換了幾家后,最后平凡至今。
爸爸的意思是,凡事不要考慮太多,堅持下去即可。
2.
很多人果斷轉型,獲得了成功,更多人卻迷失在了新的道路上
我很能理解當時二伯為何放棄制衣。
制衣在物資匱乏時期較受歡迎。家境好的,扯幾批布,做件新衣裳,是令人羨慕之事。隨著物資供應越來越豐富,成衣款式新、批量制作價格便宜,立刻試穿了就能帶走,大家自然不會再等你慢慢裁制,做出成品也不知效果如何。誰會料到,三十年后會再次追求私人訂制,吹捧工匠精神?要在迷霧中煎熬三十年,餓都餓死了。
恰逢蘇浙鄉鎮企業興起,做工廠的日賺斗金,一如近年來的互聯網新貴,時不時流傳出一夜暴富的神話。
以當時情況來講,果斷改行,不失為明智之舉。
最近在籌備硅谷之行,翻看那些世界頂級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史。很多企業都是在看到市場機遇后,立刻調轉方向,方成就了一段段佳話。
比如19歲的比爾蓋茨,為了抓住計算機的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告別了哈佛。這個世界才少了一位出色的律師或優秀的學者,而多了一位“比爾蓋茨”。
比如硅谷鋼鐵俠埃隆馬克思果斷放棄了如日中天的互聯網支付平臺Paypal, 轉戰航空和新能源領域,才能在人類歷史上寫上這濃墨重彩的兩筆。
比如英特爾關閉了七座工廠,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員工,退出了本身的強項存儲芯片市場,全力投入微處理器的開發,才有了如今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市值一度超過5000億美金。
很多人抓住了風口,改變經營方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更多的人卻迷失在了新的道路上。
3.?
要想比別人看得更清楚,唯有比別人站得更前沿。
年少時,相信自己,覺得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確,努力可能有回報,不努力一定沒有回報。但努力的人很多,真正成功的人卻少。
隨著人逐漸長大,慢慢不得不屈服于命運,不得不無奈地承認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運氣。而努力與否僅僅是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
事后孔明容易。但身在局中,眼前一片迷霧。每個轉折點,都不知將通往新生,亦或是另一條絕路。
要想比別人看得清楚一些,唯有比別人站得更前沿,了解更多的市場訊息。
大學四年,不過只是漫長人生中短短的四個春秋。選對了專業又如何,選錯了專業也不代表失敗。關鍵還是看進入社會后的個人。你是安于做大組織大機構中的小小螺絲釘?還是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能,時刻緊跟社會的更新與進步?
那些硅谷的大神們,很多讀書時的專業都與其職業生涯無關,甚至很多都沒有念完大學。如比爾蓋茨讀的是法律;喬布斯讀了一年高中就輟學直接工作了;甲骨文的首腦埃里森連讀三所大學,都沒有拿到文憑......他們的成功不是靠讀書那幾年,而是依賴于工作后,不斷地接觸科技前沿,在與各類專業人士的頻繁交流和碰撞中,發現了命運的轉機。
世界與我們當年已完全不同,曾經認為重要的學習成績和專業知識,可能變得毫無用處。沒人能確切知道,哪類行業能長久生存。用我們過時了的經驗和眼光,為孩子決定他的未來,頗為無力,且用處不大。
相反,應鼓勵他們把大學四年看成人生的一個小站臺。
《躍遷》里有言:“未來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運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從大量信息里抓取趨勢的洞察力。”
四年太短,人生很長。持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更新認知層面,學習學習再學習,才是未來成功的根本。
我們能幫助他們的,應該是鼓勵他們養成在以后的人生長跑中自我驅動式持續學習的能力,以及面對失敗和挫折,有重頭再來的勇氣和不服輸的韌性。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4.?
但凡轉型,切忌放棄自身所長和以往的積累。
然而, 二伯的失敗,也有他的必然。
但凡轉型,不能憑空跳躍,切忌放棄自身所長和以往的積累。
二伯最擅長的是制衣,也一直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在經營。如果轉型,第一選擇應該是去服裝相關的產業,而非他后來跳去的農機廠。他一對農機設備不熟悉,二對企業管理沒經驗,就白白放棄了自身多年在制衣業的積累。之后又跳槽幾次,也都屬于不同行業,因此重復走了很多彎路。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面對外部環境轉變帶來的自身競爭優勢的衰退時,在或主動、或被動地進行產業轉移或尋找新的增長點時,應反復詢問自己:自身的資源在何處,擅長點在何處,薄弱點在何處,受到外界的威脅點在何處;應盡量在保留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實行多元化的策略,或者在上下游中尋找新的增長點。
當然也有退出原有行業、全部進入全新領域的成功案例,但基本都是那些已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的企業,迫于原有行業的完全衰退,而做出的不得不做的選擇。
我們常說,堅持下去,就能獲得勝利。我們也常說,樹挪死、人挪活。
到底何時需要堅持,何時需要轉型,這依賴決策者常年經驗的積累和對行業的洞察力。
新書試讀:【新書連載】《理財就是理生活》前言
艾瑪新書《理財就是理生活》,淘寶、當當、京東有賣。